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电子课本 高中二年级实用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二 )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
分析:还可以有一种理解,三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一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二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三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
(七)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 。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
分析:“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 。“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并吞八荒”之举 。
(八)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 。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
(九)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分析:(1)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2)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3)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
(二)预习指导 。
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大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