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电子课本 高中二年级实用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四 )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
3.诵读第3段 。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做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 。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 。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
4.诵读第4段 。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③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
5.诵读第5段 。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③棘——课本注,“棘”通“戟” 。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 。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 。“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 。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 。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 。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 。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 。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 。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 。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 。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