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是什么意思?


“金砖”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抱金砖可以理解为,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积累财富 。
有句俗语是女大三抱金砖,指的是结婚双方女方比男方大三岁,当媳妇比老公大三岁时,思想上又比男人成熟许多,肯定对男人又温柔又体贴善解人意,会疼人,能干活 。男人家里的事都不用管,在外专心致志忙事业,回到家又能被细致的照顾,事业上一定会有所成,就好似把金砖抱在了自己怀里 。
扩展资料: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发表了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文章,研究中提到,“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 。据调查,“男大女小”的婚姻从10年前的68.09%下降到目前的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4.37%上升到40.13%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80后的一次调查 。其中婚恋调查显示,七成已婚人群伴侣间年龄差三岁以内 。同时,男性比女性年龄小3、4岁时,对伴侣的满意度最高 。男性比女性的年龄大7岁时,对伴侣的满意度最低 。俗话说的“女大三,抱金砖”似乎得到了印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大三抱金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女大三抱金砖有无道理
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 。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
用金砖来形容某个人表示那个人很有钱 。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 。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
【内容简介】
金砖是一种两尺见方的大砖从故宫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都是紫禁城的专用品 。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 。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康熙年间铺设的 。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 。故宫太和殿内共铺设金砖4718块 。
【产地】
金砖制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 。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 。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 。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 。现在御窑村的村民姚兴民家中藏着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窑的,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金砖"了 。
【“金砖”是什么意思?】【特点】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有五六种规格 。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2厘米 。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
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 。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大的二尺 。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制作方法】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 。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 。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 。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 。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 。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 。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 。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
【传统工艺】
"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 。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极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