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板书( 二 )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
(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
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 。
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
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
2、奏鸣曲《月光曲》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