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注意事项 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

学习 , 学习 , 再学习!学 , 然后知不足 。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 , 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语文的知识点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我会写:
宿:住宿 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徐徐 徐缓 徐步 清风徐来 不疾不徐
篱: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下
疏:稀疏 疏忽 疏远 疏导 志大才疏
杂:杂色 杂事 杂技 夹杂 人多手杂
稀:稀疏 稀客 稀少 稀有 稀粥 稀饭

蜻:蜻蜓 蜻蜓点水
蜓:蜻蜓 蜻蜓点水
茅:茅草 茅屋 茅庐 茅厕 茅舍 茅棚
檐:屋檐 房檐 帽檐 廊檐 飞檐走璧
翁:老翁 渔翁 翁婿 主人翁 塞翁失马
锄:锄草 锄田 铁锄 锄头 锄奸
赖:依赖 抵赖 诬赖 赖账 百无聊赖
剥:剥削 剥夺 剥离 盘剥 生吞活剥

多音字: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剥:bō剥削 bāo剥皮
形近字:
徐(徐缓) 途(路途) 篱(篱笆) 离(离开)
疏(疏远) 蔬(蔬菜) 蜻(蜻蜓) 晴(晴朗)
茅(茅屋) 矛(矛盾) 赖(依赖) 懒(懒散)
课外扩展:
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意:
白天锄地 , 夜晚搓麻 , 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 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1、亭(tíng) 庭(tíng) 潭(tán) 螺(luó) 谙(ān)
2、澜(lán) 瑕(xiá) 攀(pān) 峦(luán) 泰(tài) 骆(luò) 驼(tuó) 罗(luó) 障(zhàng) 兀(wù) 绵(mián)
3、浙(zhè) 桐(tóng) 簇(cù) 浓(nóng) 臀(tún) 稍(shāo) 额(é) 擦(cā) 蜿(wān) 蜒(yán) 乳(rǔ) 据(jù) 源(yuán)
5、维(wéi) 财(cái) 属(shǔ) 货(huò) 驰(chí) 赠(zèng) 驶(shǐ) 德(dé) 惑(huò) 码(mǎ) 库(kù) 捎(shāo) 橡(xiàng) 拨(bō)
7、尊(zūn) 沃(wò) 呈(chéng) 惫(bèi) 堪(kān) 善(shàn) 款(kuǎn) 例(lì) 瘦(shòu) 杰(jié) 喉(hóu) 捶(chuí) 僵(jiāng) 配(pèi)
9、幼(yòu) 滩(tān) 侦(zhēn) 嘲(cháo) 啄(zhuó) 企(qǐ) 愚(yú) 蠢(chǔn) 返(fǎn) 吁(xū) 拦(lán) 鸥(ōu) 帽(mào) 彻(chè)
11、蝙(biān) 蝠(fú) 捕(bǔ) 蛾(é) 蚊(wén) 避(bì) 锐(ruì) 铛(dāng) 蝇(yíng) 揭(jiē) 碍(ài) 荧(yíng)
13、削(xuē) 喂(wèi) 哨(shào) 挺(tǐng) 斯(sī) 甩(shuǎi) 踢(tī) 枪(qiāng) 防(fáng) 鬼(guǐ) 汉(hàn) 滚(gǔn) 毁(huǐ) 惯(guàn)
15、牺(xī) 牲(shēng) 凯(kǎi) 征(zhēng) 阿(ā) 姨(yí) 济(jì) 贡(gòng) 圣(shèng) 驻(zhù) 罪(zuì) 恶(è) 健(jiàn) 康(kā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题西林壁》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 , 题写 。西林:西林寺 , 在江西庐山 。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
各不同:各不相同 。
不识:不能认识 , 辨别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 形状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 , 指庐山 。
西林:西林寺 , 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
《题西林壁》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 并借景说理 ,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 如果主观片面 ,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 局部而已 ,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 , 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 摆脱主观成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