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 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语文精选教案采集( 九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 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 。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
(四)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 。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 , 反复诵读 , 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 , 教师相机评价 。必要时反复读 , 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
学生朗读后 , 教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_妈吗?”
“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 , 再反复读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 , 通过诵读课文 , 体会感情 。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 , 没有平凡的母亲 。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 , 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 , 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 。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 , 一声轻轻的呼唤 , 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 , 微驼的背影 , 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5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学_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
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 , 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 , 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 , 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 , 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 , 它是高度概括的 ,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 , 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 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 , 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 , 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 , 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
2、教学方法:
课文练_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 , 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 , 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 , 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 , 拟采用诵读教法 。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 , 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 而第5段则是 ,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 , 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 , 三小国置后 , 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 , 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 , 是举例性的 , 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 , 而被列入“通意”一类) , 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 , 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 , 要从总体着眼 , 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 , 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 , 当然 , 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 , 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 , 分析全文布局 , 诵读第1、2两段 。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
【预_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 , 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是一篇史论 , 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 , 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 揭露了秦始皇的_ , 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 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 , 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 , 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 , 继续实行_ , “重之以无道” , 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 , 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