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新高一语文教案范文( 九 )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 。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 。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_→“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_,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 。(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_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 。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