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新高一语文教案范文( 五 )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其三)到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怀呢?进入诗歌 。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
2、听示范朗诵,正音,明节奏,品情感 。
3、对照注释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情感 。
4、学生齐读诗歌,检查效果 。
四、赏析诗歌(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
1、诗歌是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你认为哪一联最精彩?请同学们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
(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写出了阔大壮观雄奇的景象 。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 。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赏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
“一去”,生不能归;“独留”,永葬漠北 。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强烈 。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的孤独之情 。
(3)颈联: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
赏析: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按图召幸,丧夫落泪痣,青春貌美,娴雅大方,揭示悲剧的原因 。)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 。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
“春风面”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
“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
(4)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赏析: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论”:诉说 。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杜甫读出了昭君的心事 。(怨恨)这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