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新高一语文教案范文( 七 )


[教学重点]
1、诗歌诵读要领 。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
(二)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 。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 。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 。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
(三)诗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 。(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 。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
3、听范读 。(多媒体播放)
4、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 。
(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 。<集体问答>
点评:爬
2、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
明确:摘草莓
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1)、孩子:
①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
②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
(2)、草莓:
①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
②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
“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这说明“草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 。
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 。
5,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①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
②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等 。
③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 。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 。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 。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 。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 。
6、对第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 。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 。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 。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2节最后两行 。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