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重点语文课必修教案指南(11)


3、荆轲私见樊於期 , 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 , 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 , 动之以情 , 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 , 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 , 引而不发 , 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 , 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 , 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 , 自知知人 , 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 , 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 , 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 , 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 , 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 , 剪裁合理 。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 , 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 , 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 , 怒叱太子 , 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
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 , 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 , 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 , 果敢勇决 , 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 , 激励他冒死行刺 , 不负重托 。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 , 渲染悲壮的气氛 。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 , 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 , 重点写荆轲;“既祖 , 取道”略写 , 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 , 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 ,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4、小结:易水诀别 , 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2、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 , 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 , 重点写荆轲;“既祖 , 取道”略写 , 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 , 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 ,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三、【拓展探究 】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 , 历来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 , 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 , 雪耻报仇 , 报效太子 。他对樊放期说 , 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军之仇” ,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 , 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性格:深沉 , 刚毅 , 慷慨 。准备信物 , 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 , 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 , 慷慨悲歌 。
才能:工于心计 , 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 , 周密策划 , 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 , 遮掩搪塞 , 机智过人 。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 ,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 , 仍然一往无前 , “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 , 身受重伤 , 仍拼死一搏 , 英雄气概 , 值得称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