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重点语文课必修教案指南( 七 )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 , 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 也泛指声音 。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 , 答案也不一定一致 , 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 。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 , 这与“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一样 , 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 , 而不是一片“死寂” , 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 , 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 , 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 。更静谧 。写明月 , 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 , 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 , 由静而动 , 写清风徐徐吹拂 , 用“影动”来衬托 , 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 , 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 , 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 , 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 , 让学生掩卷而思 , 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 , 直到能背出为止 。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 , 写可喜事 , 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 , 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 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 , 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
提问:“然余居于此 , 多可喜 , 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 , 转为怀旧 。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 , 承上启下 , 接榫自然 。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 , 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
明确:共分三层 , 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 , 是可悲事之一 。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 , 余泣 , 姬亦泣 。”写轩内 , 回忆母亲遗事 , 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 , 继写轩内 , 回忆祖母遗事 , 是可悲事之三 。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 , 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 , 客逾庖而宴 , 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 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 , 寥寥几笔 , 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凡 , 总共;再变 , 变了两次 。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 , 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 , 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 , 自然而真实 , 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 , 叩门问寒问暖 , “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 , 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 , 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 , 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 , 盘在头顶上 。吾儿 , 我的孩子 。若影 , 你的影子 。竟日 , 整天 , 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 , 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 , 语气亲切而风趣 , 既表爱怜 , 又隐含着夸誉 , 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 , 哺哺自语 , 话中有些许忧虑 , 但更多的是相信 , 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 , 更见其期望殷切 , 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 , 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 , 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 , 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 , 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 , 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 , 如在昨日 , 令人长号不自禁” , 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 , 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 , 结构谨严 , 感情真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