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 六 )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因为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 。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 。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5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 。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 。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 。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 。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 。设计探究性课例 。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科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取“实验体验-理论探究”和“猜想、假设、理论预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相结合的思路分别研究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 。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 。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三、重难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