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历史


中国书法的历史

文章插图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 ,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 , 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 , 依次演进 。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 , 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 , 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 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同时 , 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 , 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 。
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经历宋、元、明、清 , 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 , 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
扩展资料:
书法史上的著名字体:
1、隶书
隶书 , 有秦隶、汉隶等 ,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 , 字形多呈宽扁 , 横画长而竖画短 , 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根据出土简牍 , 隶书始创于秦朝 , 传说程邈作隶 , 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 上承篆书传统 , 下开魏晋、南北朝 , 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2、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 更趋简化 , 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 , 笔画平直 , 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 , 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 。《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 , 写国史楷书十八人 。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 , 掌缮写之事 , 在同一机构中并置 , 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 。宋代无楷书手之称 , 惟称楷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书法

先秦书法
奠定基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 , 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
萌生同时 。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 , 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 , 它们还不是文字 , 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 , 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 , 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 , 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 , 如线条美 , 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 变化美以及章法美 , 风格美等 。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 , 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 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著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 , 兽骨 , 人骨上记载占卜 , 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 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
严格地讲 , 只有到了甲骨文 , 才称得上是书法 。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 , 结字 , 章法 。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 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 风格豪放 , 字形大小错落 , 生动有致 , 各尽其态 , 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
西周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 内壁有铭文 , 长达291字 , 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