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历史( 六 )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 , 即着手文治 , 诏求四方善书之士 , 充实宫廷 , 缮写诏令文书等 。
明代帝王如仁宗 , 宣宗也极爱书法 , 尤其喜摹“兰亭” , 神宗自幼工书 , 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 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 。
所以 ,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 , 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 , 行书 , 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 。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
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 。
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 。
《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 , 可谓从帖之大成 。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 , 影响书法创作 , 所以 ,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 , 未能上溯秦汉北朝 , 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 , 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
至永乐、正统年间 ,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 , 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 , 以姿媚匀整为工 , 号称“博大昌明之体” , 即“台阁体” 。
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 , 横平竖直十分拘谨 , 缺乏生气 , 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
明代近三百年间 ,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 , 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
所以 , 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 , 操觚谈艺者 , 率皆剽窃摹拟 , 无何创制 。
” 其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
宋克
(1327-1387)字仲温 ,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自号南宫生 , 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 , 博涉书史 , 喜欢走马击剑 。
《明史·文苑传》称他“杜门染翰 , 日费十纸 , 遂以善书名天下 。
”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 。
宋克直承赵孟俯 , 他所写的《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 , 风度翩翩 。
楷书有钟、王法度 , 但是过于流丽圆熟 , 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 , 首称仲温 , 然未免烂熟之讥 , 又气近俗 , 但体媚悦人目尔 。
”(《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
编辑本段清代书法
又一个中兴期
清代(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尽管在这个王朝的中期 , 出现了 清代书法
“康乾盛世”的局面 , 可是那短暂的光景简直就是封建社会历两千余岁后的回光返照了 。
遥想起大唐盛世的灿烂阳光 , 清代的政治、经济自是无法相提并论 。
可是在文艺上 , 清代自有其绚目迷人处 。
这时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 , 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
清代的书法发展 , 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 。
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 , 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 , 帖学由盛转衰 , 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 , 是碑学的中兴期 。
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 。
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 , 有失偏激 , 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 , 不无棒喝之功 。
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 , 写字时不计工拙 , 以意导笔 。
作品雄强恣肆 。
[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