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历史( 三 )


它的出土 , 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 , 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 , 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 , 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
古人说:“篆之捷隶也” , 这是很有道理的 。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 , 秦简为毛笔墨书 , 只有毛笔的运用 , 篆书的快写 , 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
编辑本段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 , 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 晋·王羲之手札
一代 。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 , 两汉三百余年间 , 书法由籀篆变隶分 , 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 , 至汉末 , 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
因此 , 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 , 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 , 笔法不但日臻纯熟 , 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 , 碑碣云起 。
”因此 , 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 , 流派纷呈的阶段 , 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 , 表现出琳琅满目 , 辉煌竞秀的风貌 。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 , 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 , 发展而成为章草 , 行书 , 真书也已萌芽 。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 , 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
另外 , 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 , 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 , 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 , 皆廉劲方折 , 体亦稍扁 , 学者得其笔意 , 亦足成家 。”
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 , 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 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 , 所谓西汉无隶书 , 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 , 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 , 既不同于简书 , 也不同于石刻 , 纵有行、横无格 , 长度非常自由 。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
西狭颂
汉代隶书 。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 , 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 , 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
此石结字高古 , 庄严雄伟 , 用笔朴厚 , 方圆兼备 , 笔力遒劲 。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 , 首尾无一缺失 , 尤可宝重 。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 , 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 。
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 , 与《西狭颂》为姊妹篇 , 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 , 在陜西略阳县白崖 。
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 , 笔画圆润 , 波磔不大明显 , 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 , 方折突出 , 章法茂密 , 风格古朴中含沉郁 , 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 , 下笔粗钝 , 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 , 体法茂密 , 汉末已渺 , 后世无知之者 。
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 , 独有遗意 。
”(《广艺舟双楫·本汉》 , 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
东汉碑刻 。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 , 在今山东东平县 。
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 , 于朴厚中见劲媚 。
用笔以方笔为主 , 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
碑阴的题名 , 书法更是流畅自然 , 为书家所称道 。
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 。
【中国书法的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