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 。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 。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 。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 。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推荐阅读
- 初一下册生物第五单元思维导图 初一生物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 十月初一出生的男孩属相狗,属兔十月初一出生怎么样?
- 七年级生物教师个人总结 关于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2教案
- 高二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高二生物人教版教案
- 高二生物课本人教版必修三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
- 高二生物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
- 一年级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 初一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生物教案
-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电子版 人教版高二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