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冀教版上册教案 初一生物教案上册教案( 六 )


初一生物教案上册教案4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
2、生物新课程标准 。
(一)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
2)归纳总结法 。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
2)一杯凝固的血液 。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