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四 )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构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资料上 , 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 , 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 , 教师经过创设必须的探究情景 , 让学生发现问题 , 作出猜想与假设 , 并经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 , 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 最终经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我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获得情感体验 。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 可是 ,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 。理解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理解式)来进取、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
科学学习要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 ,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 仅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并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资料进行探究 , 这些资料应当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探究活动应当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 。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 ,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 , 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 , 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资料 。在化学教学中 , 经过实验不仅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 , 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经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 到达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 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 , 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 , 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 , 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
经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 , 激发探究的欲望 , 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 ,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 , 或经过实验去验证自我的理论假设 , 从中获取新知识 , 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 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 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本事→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 , 从上到下 , 原子序数逐渐增大 ,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失电子本事逐渐增强 , 得电子本事逐渐减弱 , 金属性逐渐增强 ,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 , 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 , 构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