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授课教学方案设计( 三 )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 , 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 , 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 , 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 。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 , 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 , 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 , 发生了氧化反应 。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 , 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
在反应中 , 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 , 发生了氧化反应 。使铜被还原出来 , 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 , 我们称之为还原性 , 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
氧化铜失去了氧 , 发生了还原反应 。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 , 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 , 我们称之为氧化性 , 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
练习:在高温下 , 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 。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 , 还原剂是_______ , _______ , 发生了氧化反应 , 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 , 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 。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 , 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 , 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 , 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 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 , 置入管底 。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 , 铺平 。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 , 加热棉絮球部位 , 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
3. 设计一个实验 ,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化学授课教学方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 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 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 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 , 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 并根据其原理 , 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 , 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 , 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 , 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 ,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 , 难度虽不大 , 但知识面广 , 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
1.准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 , 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 , 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 , 教材处理详略得当 , 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 , 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 , 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 , 导出新课 。再通过实验 , 师生共同讨论 , 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 , 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 , 结合实物展示 , 巧设问题 , 由简到繁 , 从易到难 , 根据仪器药品 , 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 , 通过设计实验 , 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 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 , 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