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常被用来比喻离别,它跟分离有什么关系?

“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以示挽留和祝福 。这个习俗可以上溯至汉代 。据《三辅黄图?桥》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 。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因此折柳赠别也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柳树的生命力之强非其他树种可比,《太平御览?木部》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友背井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
但不管怎么说,分离总是让人感到惆怅 。古人有《折杨柳》一曲,专门用来惜别怀远,诗词中的折柳也是离别的委婉说法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描述的就是离别的思绪 。杨柳 隋炀帝像杨柳可以指杨树和柳树的并称,也可以单指柳树 。在古代,人们认为杨树和柳树是一大类树中的两种,区别就是枝叶的形态不同:杨枝硬而挺起,因此叫“杨”;柳枝弱而垂流,所以叫“柳” 。《尔雅》中也说:杨,蒲柳也 。因此杨柳并称在古代往往指的就是柳树了 。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应该算是最早的杨柳并称的记载了,诗句中的杨柳其实仅指柳树 。关于杨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据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后,要乘船下扬州游幸,因此命人造“龙舟高四十五尺”代步,选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脚”(即纤夫) 。
当时正值春末,天气开始变热,启程后不久,拉船的众女子便粉面流汗,娇喘微微了 。隋炀帝怜意顿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 。有人献计说,可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这样既可以遮荫,又可以加固堤防 。

【折柳常被用来比喻离别,它跟分离有什么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