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10篇)( 五 )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 焕发课堂活力
基础教学工作进行了以记叙文、散文、诗歌为内容的语文教学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 , 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 , 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 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 激活学生好奇心 , 探究欲 ,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 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
为此 , 我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 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 提出质疑;重视阅读教学 , 扩大阅读视野 , 补充同题材作品 , 扩大学生知识面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手段扩大阅读面 , 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 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 。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 。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 , 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 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 组织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 生生互动 , 小组间互动 , 环境互动 , 在有限的时间内 ,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
活跃的思维 , 频动的闪光点 ,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 , 又不唯于教材 。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 , 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 , 学生在互动中求知 , 在活动中探索 , 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 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 , 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 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 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 , 学生思维的开启 , 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 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 。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 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 , 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 , 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 , 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 , 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 , 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 , 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 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 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
教学中 , 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 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 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等状况 , 仔细研究教材内容 ,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 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 , 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 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 , 不断挑战自我 , 扩展创造性思维 。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 ,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 , 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 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用扎实多样的训练 ,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 , 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 , 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 , 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 , 要在未来跟上时代 , 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 终身学习 , 去吸收新东西 , 更新知识结构 。
可见 , 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 , 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那么 , 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 对学生而言 , 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 , 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 , 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 , 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训练能力——阅读理解 , 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 , 系统指导 , 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 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 , 借“题”发挥 , 鼓励放飞思想 , 大胆发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