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之美笙 笙是什么乐器( 二 )


以前笙的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 。在演奏一首音乐时,当你遇到缺少音符时,你经常会用音符演奏它 。如今,经过改革,笙已经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不仅能演奏出有力的曲调,还能演奏出优美的歌词 。
旋律方面,代表歌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
笙的原始形态,类似笛子,既没有芦苇,也没有笙斗 。它是一种乐器,其中一些不同发音的竹筒用绳子或木架排列在一起 。后来逐渐增加了竹竿芦苇和齐升斗 。
在古代,葫芦被用作盛斗 。后来玩家觉得盛斗又大又脆,玩起来很费气 。唐代以后,改为木桶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铜桶终于取代了木桶 。在东汉的古籍中,对笙的形制有记载 。《说文解字》有:“盛,十三泉,似凤凰之体” 。《宋·乐书志》云:“十九春至十三春谓之盛 。”
隋朝有19泉、17泉、13泉 。后来,一种十七春易官笙流行起来,其中有另外两种“易官”除了十七春之外用于更换曲调变化 。后来第十九春笙也失传了 。
北宋三年(1006年),宫廷乐师单忠信制作了19簧笙 。从那时起,Chuangye.com的19簧笙被广泛用于宫廷和民间 。
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笙是十七春、十四春()、十三春、十春 。目前人们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种类,但以14簧和17簧最为流行 。
1978年,湖北省睢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件战国早期的古笙,均不完整,但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笙 。盛斗是葫芦做的,口是木头和圆箭做的,盛苗的排列是前后圆的 。在盛斗和盛苗上,有黑漆朱漆图案,尽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仍清晰可见 。此筘为竹制,其形制、制作、调音方法与今天的铜筘完全相同,偶数为14、16、18,与很久以前发现并在古籍中记载的笙(多为奇数13、17、19)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
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有十七根管和角 。高度51厘米,桶高8厘米,直径8.5厘米 。智化寺是明郑桐年间(1436-1449年)太监王贞社修建的一座寺庙 。寺庙里一直有一群擅长演奏管乐的音乐家 。现存乐谱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第十五代高僧干勇临摹的 。由于乐师是由老师严格教导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能是明代民间存在的形式之一 。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宫廷使用的十七簧笙,总高51.4厘米 。木桶上,另有长口,绘有龙纹和云纹图案,盛管上还刻有装饰图案 。盛唐时期,中国的盛、袁东渡日本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内,有中国唐代的吴和元两个,还有一个假竹笙和元,各有十七管 。排列方式为马蹄形,只有弯曲的吹口特别长,桶上有彩绘人物或山水 。在古籍中,铙钹中有许多管子,而保存在正仓院中的唐代民间音乐中所用的铙钹是17管的笙 。

中国古代乐器之美笙 笙是什么乐器

文章插图
中国的笙对西方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盛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的,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德将盛介绍到欧洲 。
1780年,居住在俄罗斯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商科斯尼克(Kosnik)首先在中国仿照盛的簧片原理,制作了管风琴的簧片手柄 。从那时起,管风琴开始使用柔软舒适的自由弹簧 。
18世纪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雅什·泰林曾撰文称赞盛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 。后来,它促进了其他自由簧片乐器的出现 。1810年,法国乐器制造商格雷尼尔制造了一种风琴;1821年,布希曼发明了口琴,次年又发明了手风琴 。
结构
笙的结构,在几根竹筒的下端安装铜筘,插在有吹孔的木制或铜制笙桶内 。吹气时,用手指按压竹筒下端开的孔,使簧片与筒内的气柱产生共鸣,发出悦耳的声音 。演奏时,除单音外,多采用二音、三音或四音构成和声音 。解放后,盛被改造 。目前广泛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小排笙和排笙(键盘笙) 。盛的演奏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用于伴奏和合奏,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奏乐器 。
种类
传统的盛通常是十三、十七、十九个泉,改进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个创业网络,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个泉等 。
传统的笙用手指按压孔来控制哪种管声 。通过改进的笙和键,一个手指可以控制多个键来控制更多的声音 。
现代中国管弦乐队多采用36簧笙代替传统笙,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其音域如下:
21春笙曲调
高音笙(36簧):G3-F?6(C4=中音C)
中音(36泉):C3-B5
奥拓盛(36泉):G2-F?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