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

一次采访冰心老人 , 我请求她:“有一个杂志要编一本书 , 内容是决定一生的一句话 , 请您写500字 , 好吗?”冰心老人快人快语 , “决定人生的一句话 , 就不必写500字了 , 只写一句我喜欢的话 ,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 。 ’”
一、爱孩子是无条件的
【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父母生儿育女 , 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 。 而爱的唯一目标 , 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 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 , 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 , 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 , 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 。 在这方面 , 我有些体会:
一次 , 我在外地出差期间 , 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 , 她沮丧地说:“老爸 , 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 , 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 ”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 。 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 , 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 。 考完了 , 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分析 , 不就行了?”
我说得很轻松、平静 , 女儿焦急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 。 其实 , 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责备 , 结果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 , 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 , 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 , 我没有理由怪罪她了 。
回到北京 , 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 , 他们分别仔细分析了试卷 , 一点点帮助女儿认识和理解 。 这以后 , 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
所以 , 爱孩子 , 既要用心去爱 , 也要用脑去爱 。
二、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 , 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 , 叫我住在姥姥家里 。 我姥姥有三不准 , 刀不准动 , 电不准动 , 火不准动 。 我长到13岁 , 火柴也不会划 。 我连家炊都不会 , 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 ”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话:“有时候 , 母爱并不是健康的 , 反而害了子女 。 譬如 , ‘小皇帝’的出现 。 ”
的确 , 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 。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 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 , 这是一种规律 。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 生活百味都要体验 。 ”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 , 一切都替他包办 , 看上去是顺利了 , 是舒适了 , 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 , 胆怯而无能 。 现在有一种现象 , 叫“30岁儿童” , 都到了而立之年 , 凡事仍不能自立 , 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 。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 , 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
三、呵护孩子的爱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 。 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 , 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 ,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 , 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 , 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 , 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 , 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 , 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 。 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
不过 , 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 , 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 。 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 。 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 , 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 。 ”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 , 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 , 多承担一些家务 , 慢慢地积攒 , 积攒到一定时候 , 就能够有这些钱了 。 ”瑞恩说:“好 , 我一定多干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