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论 如何运营分析?( 二 )


比如, 在增长案例中常见的, 在相同页面的相同位置放置不同的文案或者图片素材进行版本间的A/B Test, 那么具体展示哪个版本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操作的维度, 因为一旦发现哪个版本更好, 我们可以很快采取行动, 替换掉其它表现不好的版本 。 因此展示版本这个维度很适合用来切分指标 。
如果说【汇总】的部分只是个监控的话, 在【细分】的步骤中, 就已经体现出一些分析的感觉了 。 在【细分】这个步骤中, 我们需要找到那些真实可操作的拆分维度, 以便让我们的分析结论能尽快落地 。 但这部分还留下一个问题, 就是如果存在多个可操作的拆分维度, 那么它们之间理应是有区别的 。
比如:我们可以简单地替换图表和文案, 但我们也可以煞费苦心地给产品迭代一个大版本 。
如何在分析的过程中体现并衡量这种操作的复杂度呢?这个就要说到【评价】的问题 。
1.1.3 评价
在【评价】的步骤中, 我们要用到【汇总】步骤中的那个作为目标的指标, 以它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简单的GMV, 甚至更简单的PV和UV, 那么到了【细分】的步骤之后, 我们基本就可以开始下结论了, 但是在实战中并非如此 。 我们的目标可能是一个复合目标——在拉高GMV的同时, 还要控制成本;在拉高PV的同时, 还需要提高GMV;或者直接是一个ROI这样的复合指标 。
在这个时候, 我们就不能只关注目标这一个指标了, 而要关注复合指标 。 例如:我们的目标是在拉高GMV的同时控制成本 。 为了进一步简化问题, 我们把成本具体地定义为:促进老用户产生GMV的成本和获得新用户产生GMV的成本 。 因为通常在运营中, 拉新与促活的手段是不同的, 这与【细分】部分的原则对应, 即:是否存在操作空间以及操作空间的大小 。
之后, 我们就可以分别按照拉新和促活的不同纬度, 对产生的GMV和投入的成本这两个指标分别进行细分了 。 例如:在拉新方面, 我们有外投百度关键字、有外有广告联盟、还有与其他APP的合作换量;而在促活方面, 我们在APP上的ABCD四个Banner上设置的A/B Test 。
那么对于新用户的部分, 我们就可以分别针对百度关键词、广告联盟和合作APP这三种方式, 评价每投入一块钱的成本分别可以得到多少新增的GMV 。 通过这种评价, 我们就能简单地在不同的拉新方式中, 选择更优的方式, 并在已有的方式中调整更优的成本投入 。 而对于老用户的部分, 我们同样可以针对ABCD四个Banner各自的A/B Test, 评价不同的展示版本中每投入一块钱可以产生多少GMV 。
简而言之, 在【评价】这个步骤中, 我们需要把【汇总】部分的指标分成两类——最终的目标, 与实现目标的手段 。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 投入的成本就是实现GMV提高的手段 。 因此, 每一块钱的成本投入, 我们都需要以产生的GMV来评价它 。 这时, 要实现GMV提高的目标, 可选择的手段就比较多了 。
比如, 针对老用户促活, 我们可以:

  1. 保持成本投入不变, 更换更容易带来GMV的图片和文案, 来提高投入的每一块钱带来的GMV(优化效率);
  2. 保持每一块钱带来的GMV不变, (在限制范围内)追加成本投入 。
这两种方式, 都有意识地忽略了GMV可能带来的价值 。 如果我们将这部分价值考虑进来, 它就能抵消掉一部分投入的成本, 那么备选方案还会更多 。
总之, 在前面这个例子中, 由于我们的拆分维度本身比较简单, 只考虑了APP中的Banner和外部拉新的方式, 因此比较容易通过数据中的一些标记进行细分 。 但是在实战中, 还有些情况是我们无法进行明确地拆分的 。
比如在用户交互中, 产生一个GMV的路径需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跳转, 或者就像前面那个例子中的ABCD四个Banner, 如果用户点击了其中的两个甚至三个Banner, 那么我们如何拆解呢?这个问题就是下一个步骤【归因】了 。
1.1.4 归因
【归因】这个步骤就是“最后一公里”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剖析“为什么”的过程, 之后便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决策 。
在前面的步骤中, 通过案例能清楚地看到, 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可以直接对比的量化指标了 。 在这种情况下, 其实我们不需要在【归因】的步骤中做什么特殊的操作, 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直接下结论 。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细分的问题, 也就是多个环节或者方法之间无法进行明确地拆分时, 应当怎么办呢?
在日常的数据分析中有几种常用的归因思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