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秋笔法的理解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四 )


《春秋》 “贬天子 , 退诸侯 , 讨大夫” , 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为后世的政治家写的一本布道的书 , 其中蕴涵中国道统的精义——只有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的导师 , 学术凌驾政治成为第一权力中心的时候 , 人类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点 , 进而从主宰那里争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 “王者之迹息而诗亡 , 诗亡而后《春秋》作” 。
在孔子编订的六艺之中 , 《诗》、《书》、《礼》、《乐》属于殷周文明之旧典 , 《大易》、《春秋》则代表了“仁”与理性时代的“人”订立的新约 。 《易》原为备于王宫的三代卜巫之书 , 由孔子之《易传》而获得全新的内涵 , 形成与《春秋》“外王”之学相配套的“内圣”工夫 。
与《易》教相应的《春秋》教最重“华夷之辩” 。 “华夷之辨”不在种族血统而在文化理想之有无——自觉地恪守崇高的理想并以之为向导努力超脱自然法则的国家或民族为“中国”;反之 , 放纵本能、唯利是逐 , 将其命运拱手交给“上帝之手”的国家或民族为“夷狄” 。
一个人要先立乎其大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国之所以为中国 , 正因其立志要成为“中国” 。 它永远将崇高的文化理想视为指导国家行为的指南针 , 高尚其志 , 逐步带动尚未开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谓“齐一变至鲁 , 鲁一变至道 。 ”
03 汉代及以降今文经学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技巧和传统 , 尤其被中国东西两汉时代的今文经学家所推崇和褒扬 。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 , 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 , 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作为标准 , 既包括隐晦事实真相 , 据事直书的一面 ,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 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 , 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及行为 , 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 , 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 , 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 , 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 , 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 , 一股脑儿写进去了 , 那么人家一看到这些 , 那么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 , 也就大打了折扣 。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阐述“春秋笔法”的含义 , 更是惯用“春秋笔法”的高手 。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太史公曰:‘《春秋》推非至隐 , 《易》本隐之以显 。 ’”
《集解》韦昭曰:“推见事至于隐讳 , 谓若晋义召天子 , 经言‘狩河阳’之属 。 ……《易》 本隐微妙 , 出为人事乃显著也 。 ”
《索隐》李奇曰:“隐 , 犹微也 。 言其义彰而文微 , 若隐公见弑 , 而经不书 , 讳之”也 。 虞喜《志林》曰:“
《春秋》以人事通天道 , 是推见以至隐也 。 《易》以天道接人事 , 是本隐以明显也 。 ”
西汉扬雄《法言.寡见》云:“说理者 , 莫辩乎春秋 。 一字见议谓春秋 , 一字以褒贬 。 ”
《书记》云:“随事立体 , 贵乎精要 , 意少一字则义缺 , 句长一言则辞妨 。 ”
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云:“一字之褒 , 宠逾华衮之赠 , 片言之贬 , 辱过市朝之挞 。 ”
《文心雕龙.史传》云:“褒见一字 , 贵踰轩冕;贬在片言 , 诛深斧钺 。 ”
《征圣》云:“文成规矩 , 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 , 或博文以该情 , 或明理以立体 , 或隐义以藏用 。 故春秋一字以褒贬 。 ……四象精义以曲隐 , 五例微辞以婉晦 , 此隐义以藏用也 。 ……虽精义曲隐 , 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 , 不害其体要 。 体要与微辞偕通 , 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 。 ”
又《宗经》云:“辞约而旨丰 , 事近而喻远 。 是以往者昨旧 , 余味日新 , 后进追取而非晚 , 前修文用而未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