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秋笔法的理解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五 )


正如《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所言:“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 , 《春秋》已备之矣 。 后之作者 , 在据事迹实录 , 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 , 况褒贬邪!孔子圣人 , 作《春秋》 , 辱于鲁卫陈宋齐楚 , 卒不遇而死 , 齐太史氏兄弟几尽 , 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 , 司马迁作《史记》刑诛 , 班固瘐死 , 陈寿起又废 , 卒亦无所至 , 王隐谤退死家 , 习凿齿无一足 , 崔浩、范晔赤诛 , 魏收夭绝 , 宋孝王诛死 , 足下所称吴兢 , 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 。 夫为史者 , 不有人祸 , 则有天刑 , 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唐有天下二百年矣 , 圣君贤相相踵 , 其余文武之士 , 立功名跨越前后者 , 不可胜数 , 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且传闻不同 , 善恶随人所见 , 甚者附党 , 憎爱不同 , 巧造诺言 , 凿空构立善恶事迹 , 于今何所承受取信 , 而可草草作传记 , 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 , 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 , 将不福人;仆虽騃廲知自爱 , 实不敢率尔为也 。 ”
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云:“ 《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 , 然皆须数句以成一言 。 ……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 , 二曰志而晦 , 三曰婉而成章 , 四曰尽而不汙 , 五曰惩恶劝善 。 ”
明杨臣铮《幼学琼林.文事》云:“荣于华衮 , 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 , 乃春秋一字之贬 。 ”或曰“左氏之传 , 史之极也 , 文采若云月 , 高深若山海 。 ”
宋欧阳修组织编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大量运用春秋笔法 。 钱大昕云:“
《春秋》 , 褒贬善恶之书也 。 ”清代袁守定在《占毕丛谈》中说 :“文章之道 , 遭际兴会 , 摅发性灵 , 生于临文之顷者也 。 然须平日餐经馈史 , 霍然有怀 , 对景感物 , 旷然有会 , 尝有欲吐之言 , 难遏之意 , 然后拈题沘笔 , 忽忽相遭 , 得之在俄顷 , 积之在平日 , 昌黎所谓有诸其中是也 。 舍是虽刓精竭虑 , 不能首其胸之所本无 , 犹探珠于渊而渊本无珠 , 探玉于山而山本无玉 , 虽竭渊夷山以求之 , 无益也 。 ”
因此 , 对于古代的铜器铭文意义解释 , 尤其是一字(词)多义、隐义隐事等“春秋笔法” , 我们不如从汉代主要文献 ,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中世(唐代)古人为之作注解、训诂的《集解》、《索隐》、《正义》等文献及类比中 , 寻找其答案 。
04 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 , 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 然而这些经书 , 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 , 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 , 地区不同 , 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
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 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 , 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 , 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 , 难免因形体不同 , 繁简不一 , 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 , 各有不同的主张 , 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 , 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
到了西汉时代 , 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 , 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 , 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 , 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 , 像《今文尚书》《诗经 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 , 都属于今文经;
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 , 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 , 都属于古文经 。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 , 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 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