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漏斗模型 怎样用漏斗做数据分析?( 四 )


(1)在流量入口放一链接 , 可以是banner , 开屏 , 文字等多种形式 。 目的就是吸引用户点击进入落地页 。 在这个步骤 , 用户一般会经历“引起注意”和“引起兴趣”两个阶段 。 引起注意是让用户在入口处能够关注到我们的广告 。 勾起兴趣是让看到的用户产生点击广告的意愿 。
这个步骤的数据一般有:广告曝光量 , 点击量 , 点击率 。 可以看出“引起兴趣”这个步骤很难通过这些数据体现出来 , 点击率这个数据只能表现出“引起注意”和“勾起兴趣”的综合效果 。
(2)用户进入了落地页 , 用户首先会看到版头的信息 。 我们往往会将最核心的活动亮点 , 产品卖点等放置在版头 。 如果版头不够吸引人 , 用户没有get到活动/产品提供给他的价值 , 那么一般用户就不会进行下滑的操作 。 在这一步骤中 , 用户依然还在“引起兴趣”的阶段 。 所以落地页首屏的下滑操作埋点触发比例 , 可以看做是“引起兴趣”的衡量指标 。
(3)用户开始阅读落地页中提供的详细信息 。 对于用户来说 , 这个阶段就在“收集信息” 。 这个阶段有几个数据可以反映 , 比如第二屏第三屏的触发埋点数据 , 到达页面底部的比例 , 页面阅读的时长等等 。
但这几个数据并不是越高越好 , 如果比例或时长太高有可能是你想要传达的信息太多太杂 , 不够聚焦 。 如果比例或时长太低的话 , 说明用户收集到的信息与之前被激发的兴趣不太符合(如宣传买一送一 , 结果发现是买一个100元的产品 , 送一个10元的赠品) , 或者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激发购买意愿 。 所以这个阶段的数据最为复杂 , 需要有过去的案例做对照组进行参考 。
(4)经过前面的阶段后 , 用户就开始考虑是否值得购买了 , 这时的用户会关心价格 。 很多落地页往往会将价格直接放置在落地页上 , 方便用户查看 。 但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从数据中找出究竟有多少人关心价格了 。
如果将价格隐藏 , 放置到购买页中再显示 , 我们可以知道有多少用户走到了“评价方案”这个阶段 。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 , 这样不是会增加用户的点击成本吗?这样的改动会使进入购买页的比例升高 , 最终的成功比例下降 , 但整体的转化率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 。
另外 , 如果将价格直接放置在落地页上 , 用户就会首先关注价格 , 然后再看产品/服务的信息值不值这个价格 。 甚至有些价格稍贵的商品 , 用户直接就被吓跑了 。 因此如果落地页的设计还是直接显示价格的 , 可以修改成分离的方式 。 以此来提高我们对用户购买决策的了解程度 。
(5)最后就是决定购买了 。 用户在购买页了解到产品/服务的价格 , 会对这次的交易进行评价 , 如果觉得价格合理 , 则会购买 。 因此最终的订单转化率就可以看做是这个阶段的数据表现 。
五、Tips
1.数据分析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告诉业务方发生了什么 , 而是为什么发生 。 通过用户角度的购买决策流程分析 , 每一步的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实际遇到的问题 , 而这些问题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 除此之外 , 在做漏斗分析的时候 , 也要做一些竞品分析 , 对于同行业同类数据的转化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 尽可能降低用户流失 。
2.有些漏斗分析涉及环节比较多 , 时间周期较长 , 这时漏斗的环节不该超过5个 , 漏斗中各环节的百分比数值 , 量级不要超过100倍 。 因为超过5个环节 , 往往会出现多个重点环节 , 那么在一个漏斗模型中分析重要问题容易产生混乱 。 数值量级差距过大 , 数值间波动相互关系很难被察觉 , 容易遗漏信息 。 我们可以考虑漏斗的长度是否可以缩短 , 流程节点顺序是否可以调整 , 还有避免漏斗流程的断离 。
3.在做漏斗分析的时候 , 还可以结合归因模型来分析 , 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 , 将达成目标(形成转化)之前的功劳根据设定的权重分配给每一个转化节点 。 归因模型的意义在于寻找到真正对于现阶段产品发展有利的渠道 , 并将优势扩大化 。
4.漏斗模型也可以逆向使用 , 推断产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数据 , 比如一个主打弹幕的视频网站需要20人同时在线发弹幕 , 根据3层漏斗模型 , 可以大致推算出网站首页的PV必须超过20000 , 这时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寻找流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