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来由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来由)
最早是在微博上追马亲王的连载 , 结果因为要出书 , 停了 , 好在他没有弃 , 而是很快就出书了(在我关注的作家里算是出书很快的了) , 然后我就非常兴奋去买额 , 除了大BOSS有点失望意外 , 觉得整体非常紧凑带感 。 马伯庸常常翻看历史资料啊 , 考古论文啊 , 还关注了历史学家于赓哲之类的 , 微博上也出了一些考据的文章 , 都不错 。 所以对于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唐朝拈手即来 , 非常推荐给大家 , 我觉得电视剧改编肯定没啥问题 , 考据的工作马已经做了一些 , 剧情也不错 , 可能会为了凑剧集 , 增加一些人物刻画 , 曹导对海牧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 对人物、场景、动作镜头的把握都非常不错 , 我觉得是强强联合的 。
【马伯庸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来由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好了 , 我先不吹了 , 好兴奋的感觉!贴一下后记吧 。

马伯庸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来由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文章插图

这部小说的最早想法 , 来源于有人在知乎提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 , 会把背景放在哪里?
《刺客信条》是一个沙盘类的电子游戏 , 主角穿梭于一个古代或者近代的城市里 , 执行各种刺杀任务 , 我很喜欢玩 。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 , 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 , 就是唐代长安城 。
唐代的长安城对我来说 , 是一个梦幻之地 。 这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 , 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 , 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 , 生活繁华多彩 , 风气开放多元 。 在那里 ,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 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
想象一个刺客的身影 , 在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 , 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 , 惊起乐游原上无数的宿鸟……这是一个充满了画面感的片段 , 神秘与堂皇同时纠葛 , 如果能写出来 , 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
于是我信手写了几千字 , 最初只是简单地想开个脑洞 , 没想到越写越兴奋 , 一个长篇故事就这么悄然成形 。 随着故事进行下去 , 我的野心在膨胀 。 我试图让它节奏变得更快 , 让故事结构更加精密复杂 , 让每一个角色的特质更接近现代人的认知 。 说白了 , 我希望呈现出来的 , 不再是一个古装刺客冒险故事 , 而是一个发生在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故事 , 只不过它凑巧发生在古代罢了 。
幸运的是 , 长安正是这样一座具有超越了时空的气质的城市 , 它可以同时容纳古典与现代元素 , 并不会让人觉得违和 。 所以这个故事 , 逐渐从一个慢吞吞的古装传奇武侠剧 , 变成了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快节奏孤胆英雄戏 。 为了让这一特质更加明显 , 我还重新把剧情做了切割 , 就像美剧《24小时》的分集方式那样 , 每半个时辰为一章 , 一共二十四章 , 正好是一天时间 。
写这么一部作品 , 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 , 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 要让读者身临其境 , 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城 , 作者必须要对那一段历史了如指掌: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怎么乘车 , 女子出门头戴何物 , 男子外出怎么花钱 , 上至朝廷典章制度 , 下到食货物价 , 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 , 等等——要描摹的 , 其实是一整个世界 , 无论写得多细致 , 都不嫌多 。
为此我战战兢兢地查阅了大量资料 , 光是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就读了一大堆 , 还先后去了西安数次实地考察 , 希望能距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些 。
在这里 , 要特别感谢于赓哲老师、惊鸿、扫书喵、森林鹿、黑肚皮小蹄等几位朋友的大力支持 , 他们提供给了我许多珍贵资料 , 还拨冗认真地阅读拙作 , 给出各种文字和剧情上的意见 。 这份用心 , 我一直铭感五内 。 对于一个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来说 , 能认识这样学识渊博又不吝赐教的朋友 , 真是太好了 。 内容来源豆瓣
马伯庸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来由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