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的定义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 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 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
接种乙脑疫苗的作用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 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 。 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 。 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 , 呈隐性感染 , 只有极少数人发病 , 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 , 病死率较高(5%~50%) , 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 。 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 , 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
乙脑疫苗的种类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 皮下注射 。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 , 仅个别儿童注射后 ,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 , 1~2天内消退 。 少数有发热 , 一般均在38°C以下 。 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 偶有皮疹 , 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 。 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 , 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 。 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 , 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 , 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 , 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 , 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 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
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 皮下注射 。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 , 少数人局部红肿 , 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 , 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
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 , 不可使用 。
乙脑疫苗的接种程序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 , 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 , 间隔7~10天 , 18~24月龄和六周岁各加强1针;乙脑减毒活疫苗按照08年实行的扩大免疫规划方案 , 将程序由原来的3剂次订为接种2剂次 , 儿童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
乙脑疫苗的免疫效果
1、注射灭活疫苗: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 , 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 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 。 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 , 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 。
2、减毒活疫苗: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 , 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
不适合接种乙脑疫苗的人群
1、发热;
2、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
3、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
4、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关于乙脑疫苗,你知道多少?】 5、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
接种乙脑疫苗的副作用
1、灭活疫苗:首次接种时不良反应较少 , 但多次加强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减毒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轻度的全身症状 。 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 , 仅个别儿童注射后 ,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 , 1~2天内消退 。 少有发热 , 一般均在38℃以下 。 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 偶有皮疹 , 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 。 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 , 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 。 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 , 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
推荐阅读
- 流感季 要不要给宝宝接种疫苗?
- 怎么知道接种了无效疫苗?如果打了?该怎么办?
- 20个真实的故事,疫苗到底还能不能打?谁给我们答案?
- 安全生产工作演讲稿 关于安全的演讲稿
-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能打新冠疫苗吗
-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 读书演讲稿
- 打上流感疫苗≠今年不感冒
- 一个“殇”字引起的恐慌: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执行!
- 23价肺炎球菌疫苗 你了解多少?
- 别慌!听儿科主任讲 接种涉案疫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