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儿童的定义( 二 )


看似孩子的立场看似清晰坚定,结果却是孩子的立场缺位,大人的立场越位,最终将孩子的立场异化为大人的立场,只剩下大人的立场 。于是,孩子被“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被改写为“一切为了大人” 。这种以孩子名字思考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导致了教育分数至上,这一切都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畅通无阻 。
教育应该被解构,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重新神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位置——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这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我们的答案 。
2
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领导儿童
儿童立场有丰富的内涵,但其特点和核心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 。只有真正了解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的立场 。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原因相对容易,但回答儿童立场的特点和核心并不容易 。
1.关于“孩子”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完整的 。
孩子就在我们面前 。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更不用说找到他们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用成年人的立场来看待他们,所以我们认为孩子是“小大人” 。
陈鹤琴先生已经透露:“普通人对儿童的错误观念认为儿童和成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为什么我们要求孩子穿长袍?为什么叫孩子“小人”?为什么不让他们玩?为什么要强迫他表现得更像我们成年人?这不是很明确地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吗?”
显然,没有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地位的确立,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 。可以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基于对儿童的理解的儿童立场才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人和探索者 。
苏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从本质上来说,是充满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自由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和本义,教育要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种本义,引导和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但事实是,我们用盲目的强行灌输,简单的“讲述”,机械的反复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孩子”的本义 。
但是,我们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
这样一个案例:
"
冬天,孩子们发现手中的冰块融化了 。他们试着讨论:为什么会融化?如何让冰融化的更快?
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和带盖的胶片盒做实验 。实验后,孩子们知道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 。
然后有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用画线的带刻度的瓶子、杯子、盒子做实验,知道“长”的冰是水做的,水变成冰体积变大 。
小朋友心想,带盖子的瓶口会不会很“长”?会不会“长”下来?
受老师启发,实验结果是带盖的瓶盖倾斜,杯盒变形 。孩子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的很大!
"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天性和探险家的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保护和发展 。知识要“活”在孩子的独立探索和体验中 。随着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在不断变化 。
3.孩子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一个是孩子还没有发育成熟 。因为不成熟,所以会有问题,会有缺点,会有错误,这很正常 。因为他们还没有成熟,他们有很大的潜力 。教育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积累新的能量 。
第二,孩子的身份还没有确定 。关于孩子的一切都需要被重新发现 。教师的职责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孩子找到最大最好的发展可能性 。同时,老师需要谨慎地判断孩子,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 。
第三,孩子还没完 。“完成”是一个过程 。教师要学会在孩子的不同阶段让孩子一步步接近目标,在孩子面前树立新的目标 。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孩子,其实就是看可能性,看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
看可能性,我们必须对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可能性 。因为是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应该用发现现成事物的方式使之成为问题”,而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儿童的“现实”来发现这种可能性 。所以,孩子的可能性是生成性的,可塑性的,创造性的 。是孩子用来暗示和启发教育来挑战和改变教育的“可能性” 。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 。
童心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可能性,可能性就藏在童心里 。要找到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 。我们可以说,童心是孩子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该是教育的密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