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孩子的批评会变成攻击?


为什么对孩子的批评会变成攻击?

文章插图

文:占海燕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由淑女变成悍妇,也可以由悍妇变得温柔可人 。 父亲同样也是,前一刻还是西装革履的辗转于商务,后一刻便趴在地上心甘情愿的给孩子当牛做马,孩子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 。
【为什么对孩子的批评会变成攻击?】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在不断的成长,而成长便意味着犯错 。 父母在担任父亲/母亲本身的角色的同时,也是一个平常的男人/女人,人便拥有情绪,拥有本能的攻击性,父母的情绪爆发及带有攻击性的惩罚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伤害,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得一些更好的教育方式而非惩罚对家长自身以及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益处的 。
孩子犯错误之后的直接结果是去承担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去惩罚 。 那家长们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哪些方式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请孩子帮忙
让孩子成为家庭活动的一员,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这不仅会让孩子对家庭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也会让孩子提高对自我的评价,提高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 家长改变自己内心的认知:“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或者“不要累着孩子”,以大人的方式尝试请求孩子的帮忙,孩子会很乐意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好你请求的事情,没有关系,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就好 。 比如,你带着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喜欢东拿西看,很难管教,让你很恼火,也许会给到孩子威胁:“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或者“等你爸爸回来,有你好受的” 。 孩子的好奇和行动力被恐惧所包裹,不凡给到孩子一些友好的邀请,“小希,你来帮我拿三个柠檬”或者“小希,你用你学到的数学知识,帮我算算买哪种纸巾更划算” 。
明确表达你强烈不同意的立场,表明你的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当孩子的行为实在是让你感到恼火,表达你的想法立场和内心感受是最直接的方法,或者表达你的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 在我们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和情绪的时候,孩子需要有一定阶段的去接纳我们的拒绝和情绪,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孩子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 。
表达感受好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难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 人的生理基本情绪有喜、怒、哀、惧四种,而内心的感受则是丰富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生气、悲伤、恐惧、快乐、厌恶、鄙夷、生气等等,感受伴随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的加工 。
比如:你一进门看到孩子将洗衣粉撒的满地都是,你感到一下子火冒三丈,也许会惯性式发泄情绪,可能是会说:看你干的好事,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晚上不许看电视,甚至是对孩子孩子进行打骂,以让自己的愤怒情绪得到发泄 。 然后自己带着情绪做完了清理的工作,孩子受到惩罚,在一旁哭泣,也许会感觉自己不再被爱了 。 孩子并没有承担自己所犯错误的结果,家长可以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可以说:“整整一袋子的洗衣粉都撒在洗手间的地板上了 。 看到这乱七八糟的样子,我非常生气 。 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快去那一个袋子、扫帚和簸箕,把它清理干净,别弄得整个屋子都是 。 ”
这样的表达,家长描述了自己看到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看到这个状况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教育孩子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让孩子自己承受他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他需要将洒在地上的洗衣粉装回到袋子里并把洗手间打扫干净,这是他必须要做到的,也告诉了孩子怎么做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家长不会帮孩子承担错误的结果 。 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意识到,你犯了错误让妈妈很生气,但不代表妈妈不爱你,你也不是因为犯了这个错误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但你必须要自己承担自己错误带来的结果 。
给孩子以选择,如果还是不改正,那么采取行动
很多的时候,不是让孩子承担所犯错误的结果,孩子就能长记性的下次就不犯了 。 我们可以给到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孩子喜欢借爸爸工具箱里的家用工具,但总是忘记还回来,总是把工具弄丢,这一点让爸爸很是苦恼 。 假如孩子又一次的借了爸爸的工具没有归还,可以提供给孩子以选择,告诉孩子:你要么借我的工具及时的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能借 。 你自己决定 。 给到孩子选择的机会以提醒,如果孩子下一次借了还是忘记归还,那么,采取行动,把你的工具箱上锁,当孩子要借的时候,告诉他:没错 。 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里我还能在那里找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