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约,夏至 当爱行走在冬季


当爱行走在冬季(冬约,夏至)
“大象到哪儿了?”近两个月来,不少人早起第一件事,便是关注云南北移大象的最新消息 。这场罕见的野生亚洲象远距离迁移活动,不仅引发了国内“云追象”的热潮,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 。
在“全民观象”的背后,“象群北移正常吗”“象群因何离‘家’”“如何劝返”“怎样保护”等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人员一路跟随大象探寻答案 。一起来看看吧——
无人机拍摄到的象群抱团睡觉画面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一问:这次象群北移正常吗?
“了解大象的人应该清楚,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看来,迁移有助于象群寻找新的觅食地、资源和栖息地,利于象群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 。
事实上,从国际上看,亚洲象远距离迁移确实是普遍现象 。此前就曾有印度的亚洲象迁移到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甚至抵达远在东南亚的缅甸 。结合历史研究发现,国内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的亚洲象也一直存在迁移扩散的习性 。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至今,已先后有30多头亚洲象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 。亚洲象分布区域也由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 。
“本次象群行走距离比以前更远,故而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陈飞认为,此次象群北移较为特别,应该结合物种本身特性,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来源:云南省林草局官网)
二问:象群北移是否是因为保护区遭受破坏?
此次象群走出保护区向北迁移,有人猜测原因是保护区遭受了破坏 。但专家介绍,无论是当前越来越多野象走出保护区的大趋势,还是此次象群北移,都不能得出保护区受到破坏的结论,相反却印证了保护区保护措施得到严格执行 。
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副处长杨华表示,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近3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 。
而与此同时,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内的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8%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森林郁闭度的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棕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减少,逐渐演替为野象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
亚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减少,致使象群逐步走出保护区,来到农田村寨取食,易取食的高能量农作物让亚洲象的食性随之改变 。而近年来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对人的惧怕感减少 。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沿着农田向外迁移的现象 。
监测人员展示监测拍摄象群的无人机 。(人民网程浩/摄)
三问:如何引导北移象群?
“亚洲象作为一种巨兽,在受到惊吓后,极有可能对人类发动攻击 。从保护人的生命角度来说,眼下最要紧的是防控象群进入人口密集区域,尽可能避免人象冲突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介绍,之前采取的处理方式都是柔性措施,目的是希望象群能够自行返回 。
【冬约,夏至 当爱行走在冬季】为最大程度避免人象冲突、保证人象安全,多个无人机监测小队24小时监测象群方位,掌握象群迁徙实况;工作人员曾多次成功利用投食等方式,引导象群避开城镇、人口密集区;在象群接近人口聚集地时,当地及时利用广播、微信等渠道,提前对民众进行预警和疏散 。
早在象群还在普洱市墨江县时,当地曾通过设置电子脉冲式围栏、物理阻拦、食物诱导等方式,使北移象群未进入墨江县通关镇 。为确保电子脉冲式围栏不会对野象造成伤害,安装调试后,陈飞还自己测试了一次 。
陈明勇表示,由于目前雨季野外食物相对丰富、田间玉米成熟,投食诱导已不怎么起作用 。北移象群曾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多日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象群 。(图片来源:云南省林草局官网)
四问:象群未来比较理想的迁移方向在哪儿?
多位专家提出,云南元江以北地区温度、植被食源、海拔等因素并不适合亚洲象长期生存,亚洲象可能面临不适应气候突然变化、患病概率增加、健康状况难以保障的风险 。同时距离原栖息地太远,这个象群将难以与其他象群进行基因交流,近亲繁殖、种群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乃至家族小种群灭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