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和他身边的女性 齐白石老婆


齐白石老婆(齐白石和他身边的女性)
对齐老的生平,有了大概的了解 。之前在我的脑子里关于齐老的信息,差不多就是“画虾”或者“画得很像真的”这一点点 。
书很薄,仅18万字 。

这么短的篇幅,根本不足以呈现齐老的一生 。他没有详尽去刻画细节,没有做太多情感上的渲染,叙述很克制 。只是平实朴素地讲了一个人一生的一条粗略的脉络,他将自己抽离了出来,就像在旁观另一个人 。
一齐白石,湖南人,原名纯芝,白石是后来才取的 。因他家附近有个驿站,叫“白石铺”,他的老师就给他取了个别号,叫“白石山人”,后为叫起来省事,就把“山人”两字去掉了,就叫“白石” 。
齐白石的成长中,祖母、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 。
齐白石从小体弱多病,在迷信风气浓厚的乡下,为了给这个孩子祈福,祖母和母亲常常去庙里烧香,常常磕头磕得额角红肿突起,像个大柿子 。
他的父亲是个胆小怕事的老实人,用他的原话就是“懦弱到了极点” 。母亲的性格正好和父亲相反,如果不是遇到母亲,如果不是因为母亲的能干,生活就会过得更加窝囊 。
似乎很多大人物的成长都受母亲影响很大,父亲的影响远远比不上母亲 。比如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以及养母陈三姑 。
这些女性都有共同点,那就是非常能干,性格积极向上 。这些父亲的共同点是:懦弱、消极,没有什么主见 。
二有意思的是,齐白石的妻子陈春君也是这样一位女性,性格坚韧,做事爽利,品格高尚 。文里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因为家里缺柴烧,春君去山上砍松枝,但是她快要生产了,身体笨重,以至于上山时“用两手在地上爬着走......”
这个场景,令人五味杂陈 。
陈春君十三岁时作为童养媳嫁过来,从小就性格刚强善持家,全家人都很看重她 。她对齐家死心塌地,不改二心 。有人曾建议,齐家如此寒碜,你又如此能干,为何不另寻人家?她说谁要一个结过婚的女人?在她的思想深处,有着非常鲜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 。
她在齐白石的一生中,可以这么说,齐白石成年后的命运走向,都跟陈春君有关 。

很多人只知道齐白石是个画家,鲜有人知道他早期是个木匠 。在他早年做木匠的时期,因为做的是大器木匠,需要经常爬山爬下的,家人担心他安全,后来他有意做小器作 。于是跟一位雕花师傅学习雕花 。在一次工作中,偶然看到《芥子园画谱》,对照自己之前的雕花作品,顿觉相差太远,于是就开始认真钻研,渐渐地技艺越来越好 。
这个技艺,为他后来做画师打下了基础 。
因为一个叫寿三爷的人的赏识,齐白石开始学画 。因天资超常,加上爱琢磨,比如,他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人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 。这样,他就能获得更多的报酬 。
在他三十二岁之前,家境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家人过得很辛苦 。陈春君任劳任怨,照顾一家老小 。
随着齐白石画画知名度变高,家境才逐渐得到改善 。
民国七年,闹兵乱和匪患,有歹人就惦记上了齐白石的家产,计划绑票 。其实当时齐家也并非大富大贵,也只是能吃得了饱饭穿得了暖衣的水平 。可能因为名气响,所以别人觉得他们家很有钱,导致齐白石不得不考虑搬家 。
之前友人劝他去北京,民国八年,他决心去北京 。陈春君深知眼下生活来之不易,她放不下家里的微薄家产,如果一家十几口动荡在外,她不能想象 。于是决定带着儿女驻守在家园,不离开 。
她没有羁绊自己的丈夫,而是让他走 。
或许她还有另一种考量,那就是,如果丈夫在外过得不好,还有回头的余地 。
不仅如此,她还开始为齐白石一人长期在外的生活做起了打算 。她考虑问题不可谓不深远 。
所以,在当年秋天,陈春君就给齐白石聘好副室胡宝珠,写信给丈夫,然后来到北京布置好一切 。为的是齐白石身边有人照顾 。
三这个胡宝珠,也是位通情达理的女性 。
很快,宝珠生下一个男孩,陈春君担心胡宝珠太年轻不善照料,于是就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冬令夜长,一宵之间,冒着寒威,起身好多次”,孩子饿了送去喂奶,喂完奶又抱过来同睡 。陈春君的无私付出,不但令胡宝珠感动,连齐白石也深受感动 。
第二年,陈春君回到湖南家乡 。在齐白石送陈春君回乡的时候,他在一个同族家里见到了自己的二女儿阿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