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一生 孙思邈简介


【药王孙思邈的一生 孙思邈简介】孙思邈简介(药王孙思邈的一生)西魏大统七年辛酉(541)四月二十八日(一说为正月初三,民国初年,历书载孙真人诞即此日)孙思邈出生于北雍州泥阳县(今耀县)孙家原村 。幼遭风冷,经常有病,因汤药而罄尽家产 。大统十四年(548),七岁 。上学读书,聪明过人,“日咏千余言”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十六岁 。卫国公独孤信见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 。”武帝武成元年(559),十八岁,立志学医 。保定元年(561),二十岁以后 。学习小有成就,开始为自己及亲邻看病 。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注《老子》、《庄子》 。立身以后,曾两次患热痢,一次患冷痢 。建德五年(576),三十五岁 。武帝下《诏制九条》,命州县向朝廷存举人才 。宣帝大成元年(579),三十八岁 。以王室多故,离开家乡,隐于太白山,从事采药、修炼及治病活动 。静帝大象二年(580),三十九岁以后 。杨坚以宰相辅政,征孙思邈为博士,思邈“称疾不起” 。研究养生之术,自言“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 。”隋开皇六年(586),四十五岁 。曾于是年三月八日,发现有人食芹后“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 。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及尾” 。根据这一病例,思邈告诫人们“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 。大业时(605—616),六十四岁以后 。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方 。唐武德元年(618),七十七岁以后 。由太白转隐终南山,与净业寺和尚道宣往来甚密 。炼制“玉壶丸”,因未注意气候而失败 。时“脚气病”流行,思邈自创“门冬煎”,大验 。曾为著名尼僧净明治愈霍乱病,并以“泥涂唾和”之法,治愈自己疮病 。与外国“贵高人师市奴”相遇 。得到龙赉《服水经》一卷,研读“不舍昼夜” 。由习业韦澄侄云表处得“治水气肿胀小便不利方” 。唐贞观元年(627),八十六岁以后 。太宗召诣京师长安,惊叹其“容色甚少”,将授以官,因辞不受 。曾与一野老谈房中补益之论,谓衰年阳道忽盛为速死之兆 。后果验 。由徐来君处得“疗肿方”,治三十余人,皆效 。贞观三年(629),八十八岁 。魏征、令孤德棻等修五代史,恐有遗漏,屡向思邈请教 。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见” 。四年(630),八十九岁 。口角疔肿、自疗得愈 。五年(631),九十岁 。左手中指“触庭树”而肿痛,自疗得愈 。六年(632),九十一岁 。第—次入川,隐于峨嵋山 。由峨嵋道士处得“仙人高子良服柏叶法” 。七年(633),九十二岁以后 。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酒过多,四肢痉疼,头痛目眩,额角肿大,“几至殒毙” 。周县令请医诊治,百药无效,七日之后,思邈自为处方,“其验如神” 。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前湘东王陈俶平治愈脚气病 。九年(635),九十四岁 。由江州返梁州(今汉中) 。时梁州剌史、汉王元昌患水肿,医治无效 。思邈投以“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方”,日夜尿二、三斗,五、六日痊愈 。十年(636),九十五岁以后 。再次入川 。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 。治愈三十余人疔肿 。手疗麻疯病人六百余人,“一一抚养”,“差者十分有一” 。又带一病人入山,令服松脂百日,“须眉皆生” 。于玄武(今中江),飞乌(今中江蓬莱镇)获曾青,蜀县(今成都东)获雄黄,遂在蜀县魏家炼成太一神髓丹 。在峨嵋山开始撰写《千金要方》 。十七年(643),一零二岁以后 。《千金要方》脱稿,计三十卷 。返回太白山 。用“马灌酒”为陇州(今陇县)韩府君治风疾 。永徽元年(650),一零九岁 。是年秋,用瞿麦丸为一贞观中远征功臣治箭伤,“其镞不拔,自然而落” 。显庆三年(658),一一七岁 。高宗召见,授以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居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废府,为高宗治病 。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等名流,皆以师礼事之 。东台侍郎孙处约携其五子谒见,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 。”后皆验 。四年(659),一一八岁以后 。授职承务郎,直尚药局 。开始撰写《千金翼方》 。咸享四年(673),一三二岁 。夏四月,高宗幸九成宫,思邈从驾诣行在 。冬十月,随驾返长安 。于鄱阳公主废府答卢照邻问,阐发名医愈疾之道 。上元元年(674),一三三岁以后 。因病请归,高宗赐良马及鄱阳公主废府以居 。返故里,隐于华原五台山宝云寺 。写完《千金翼方》三十卷,自谓“共成一家之学” 。永淳元年(682),一四一岁 。二月十五日逝世 。临终前嘱家人薄葬,“不藏冥器”卒后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有若空衣,时人异之,遂以真人目之 。以上资料来自马伯英《孙思邈年谱》、张厚墉《孙思邈年谱》及药王山碑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