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教研总结( 四 )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开篇就是典故“烽火戏诸侯”,而后涉及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勾践的“卧薪尝胆”等等,最后再讲“长平之战”时,还有秦和赵反间计的故事 。我因此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同时,师生互动,层层剖析,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
其次,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
第三,抓两头,带中间 。无论课上课下都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与辅导,多提问,多过关 。而对于优秀生也不能忽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集中进行辅导和知识清理,他们学习方法好,效率高,但也往往忽视对历史的巩固复习,所以要及时关注他们 。对于中等生更是应该对他们的学习乃至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 。努力让所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学历史教学教研总结5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 。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 。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 。例如:孔子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 。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 。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 。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 。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 。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 。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 。又如,巧设疑 。“思维自惊奇而开始” 。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 。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 。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