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的读后感悟及心得体会 骆驼祥子第二十四章主要内容概括

《骆驼祥子》第二十四章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天还是这样的繁华热闹,但是这些景象与祥子没有关系了 。善良正直、吃苦耐劳的祥子被生活的现实碾成了粉末,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了 。
卖纸扇的好象都由什么地方忽然一齐钻出来,跨着箱子,箱上的串铃哗啷哗啷的引人注意 。道旁,青杏已论堆儿叫卖,樱桃照眼的发红,玫瑰枣儿盆上落着成群的金蜂,玻璃粉在大磁盆内放着层乳光,扒糕与凉粉的挑子收拾得非常的利落,摆着各样颜色的作料,人们也换上浅淡而花哨的单衣,街上突然增加了许多颜色,象多少道长虹散落在人间 。
【环境描写】这一段关于北京民俗的描写十分生动 。北平一片热闹,而祥子在干什么呢?
秧歌,狮子,开路,五虎棍,和其他各样的会,都陆续的往山上去 。敲着锣鼓,挑着箱笼,打着杏黄旗,一当儿跟着一当儿,给全城一些异常的激动,给人们一些渺茫而又亲切的感触,给空气中留下些声响与埃尘 。赴会的,看会的,都感到一些热情,虔诚,与兴奋 。
【细节描写】充分地体现了市集的热闹,也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喜爱 。
南北海里的绿柳新蒲,招引来吹着口琴的少年,男男女女把小船放到柳阴下,或荡在嫩荷间,口里吹着情歌,眉眼也会接吻 。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走乏了,便在红墙前,绿松下,饮几杯足以引起闲愁的清茶,偷眼看着来往的大家闺秀与南北名花 。就是那向来冷静的地方,也被和风晴日送来游人,正如送来蝴蝶 。崇效寺的牡丹,陶然亭的绿苇,天然博物院的桑林与水稻,都引来人声伞影;甚至于天坛,孔庙,与雍和宫,也在严肃中微微有些热闹 。好远行的与学生们,到西山去,到温泉去,到颐和园去,去旅行,去乱跑,去采集,去在山石上乱画些字迹 。寒苦的人们也有地方去,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儿市,都比往日热闹:各种的草花都鲜艳的摆在路旁,一两个铜板就可以把“美”带到家中去 。豆汁摊上,咸菜鲜丽得象朵大花,尖端上摆着焦红的辣椒 。鸡子儿正便宜,炸蛋角焦黄稀嫩的惹人咽着唾液 。天桥就更火炽,新席造起的茶棚,一座挨着一座,洁白的桌布,与妖艳的歌女,遥对着天坛墙头上的老松 。锣鼓的声音延长到七八小时,天气的爽燥使锣鼓特别的轻脆,击乱了人心 。妓女们容易打扮了,一件花洋布单衣便可以漂亮的摆出去,而且显明的露出身上的曲线 。好清静的人们也有了去处,积水滩前,万寿寺外,东郊的窑坑,西郊的白石桥,都可以垂钓,小鱼时时碰得嫩苇微微的动 。钓完鱼,野茶馆里的猪头肉,-煮豆腐,白乾酒与盐水豆儿,也能使人醉饱;然后提着钓竿与小鱼,沿着柳岸,踏着夕阳,从容的进入那古老的城门 。
【环境描写】此处描写的富人游玩的情景,与之前穷人的生活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 。
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它可爱,它是伟大的夏初的北平 。
【排比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了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的北平 。
妇女们赶着打扮;老人们早早的就出去,唯恐腿脚慢,落在后边;连上学的小孩们也想逃半天学,去见识见识 。到八点半钟,街上已满了人,兴奋,希冀,拥挤,喧嚣,等着看这活的新闻 。车夫们忘了张罗买卖,铺子里乱了规矩,小贩们懒得吆喝,都期待着囚车与阮明 。
【排比修辞】全民盛装部分聘夫,都像过狂欢节一样等着看阮明砍头 。联想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砍头一节,展示的同样是民族的劣根性 。国民对”砍头“这件事情,怀着强烈的”看”的兴趣 。
他们却爱看千刀万剐他们的同类,象小儿割宰一只小狗那么残忍与痛快 。
【类比写法】人类互相残杀,还不如动物 。
东便道上有一大块阴影,挤满了人:老幼男女,丑俊胖瘦,有的打扮得漂亮近时,有的只穿着小褂,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 。一人探头,大家便跟着,心中一齐跳得快了些 。这样,越来越往前拥,人群渐渐挤到马路边上,成了一座肉壁,只有高低不齐的人头乱动 。巡警成队的出来维持秩序,他们拦阻,他们叱呼,他们有时也抓出个泥块似的孩子砸巴两拳,招得大家哈哈的欢笑 。等着,耐心的等着,腿已立酸,还不肯空空回去;前头的不肯走,后面新来的便往前拥,起了争执,手脚不动,专凭嘴战,彼此诟骂,大家喊好 。孩子不耐烦了,被大人打了耳光;扒手们得了手,失了东西的破口大骂 。喧嚣,叫闹,吵成一片,谁也不肯动,人越增多,越不肯动,表示一致的喜欢看那半死的囚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