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赫哲族的风俗习惯,那么赫哲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 。历史上先秦时期的“肃慎”,南北朝后期的“勿吉”,隋唐时称为“黑水靺鞨”,都与赫哲族有渊源关系 。怎么样?听了小编简单的介绍是不是对赫哲族充满了好奇心,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赫哲族的风俗习惯吧,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赫哲族人民的世界 。赫哲族的民族简介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赫哲族的分布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 。少数人散居在饶河县、抚远县、桦川、依兰、富饶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 。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鳇鱼、鲑 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搜索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

赫哲族的语言文字
赫哲族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传统赫哲语交流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但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境内赫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语 。至今伯力仍有13所学校教赫哲语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使用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

赫哲族的舞蹈
赫哲人能歌善舞,从早年流传下来的舞蹈种类很多主要有萨满舞、天鹅舞、叉草球舞、鱼鹰舞、篝火舞等 。其中叉草球舞是赫哲族人依据叉草球传统游戏而作的那刚健飞腾的舞姿,表现了赫哲青少年从小学习狩猎、叉鱼的本领 。篝火舞是根据早年的跳鹿神舞整理加工的舞蹈,以示庆祝渔猎丰收 。人们围在篝火旁偏偏起舞十分热闹,又称《欢乐的网滩》 。反映从事渔业活动的舞蹈如民间舞蹈《冬钧》,表现了赫哲人在冰天雪地捕鱼情趣,这舞是一女子三个舞,激越,含蓄而又潇洒飘逸,反映了赫哲族妇女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开江乐》描绘了一对赫哲族青年夫妇开江捕鱼前一段生活场景,反映赫哲族青年渔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幸福执着追求 。这是一个双人舞蹈,俏丽、明快,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祭祀跳神的萨满鼓舞,或模拟鸟飞的“哈康布力”和“天鹅舞”等等,都在潜藏着一种对未来美好追求和向往,在舞蹈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用舞蹈传递着这个民族的向上、淳朴和幸福 。

赫哲族的音乐
在长期捕鱼生活中,赫哲族还形成特有的渔歌曲调,以抒发感情,如“赫尼哪”调就是赫哲人在捕鱼劳动休息以及织网、晒鱼的过程中所形一种民族曲调 。它以轻松、明快的旋律表达了赫哲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渔歌是赫哲渔民劳动经验的总结,起到传授渔业生产和知识的作用 。“五花山来秋江水,大马哈鱼把家归”来自《捕大马哈鱼歌》,“北风呼啸卷雪团,我在大江打冰镩”来自《打冬网歌》、《捕鳇鱼歌》等.其中我们最熟悉的那首《乌苏里船歌》:啊哈赫尼哪,啊哈赫尼啊,乌苏里江来长双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描绘了赫哲人渔副外长蝗生活场景,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怀 。不仅如此,还有嫁乏调、伊玛堪、日本山等曲调 。其中伊堪是以捕鱼生活中起源的,其含义是赫哲族语言中“鱼”的意思 。这些民间音乐曲调悠扬奔放,富于民族特色,是古老民族重要文化积淀传承的精华所在 。

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有“突木含给”和“口衔琴” 。“空木含给”现已失传;“口衔琴”有铁丝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吹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