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 头条


边界|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 头条
文章图片

1912年 , 比利时社会学家杜卜瑞尔在《社会关系》一书中说 ,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 , 而是“社会关系” 。 他把社会关系界定为“存在于两人之间 , 其中一个人所形成的某些精神状态及其所完成的某些动作 , 包括语言、情感等 , 须依据另一个人的存在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何而定 。 ”
杜卜瑞尔认定 , 社会实体的存在 , 相当程度上依靠这类个体的互动关系 , 包括人的联合、接近、适应、同化、协调、分离、竞争、对抗或冲突等 。 对于教育人来说 , 学校尽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 但我们所有的教育生活其实都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 。
2017年 , 星河实验小学接手了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城乡结合部学校 。 领导说: 从今天开始 , 你要从“欧洲”到“非洲”去了 。
两所学校的差距 , 不仅有办学的条件 , 还有孩子们所经历的教育生活 。 之前 , 这所学校的孩子有很多称呼:外来务工子女、随迁子女、新市民子女 , 还有流动儿童 。 接手后 , 我称他们为“新移民儿童” , 他们只是从别的地方迁移到这里 , 成为新的存在 。
我们首先直面的是家校关系 。 我们发现 , 双方似乎永远存在着“三八线的交锋” , 看不见彼此的交融 , 那么能不能通过一种关系的建构 , 一起抵达共同的地平线呢? 基于这样的想象 , 我们用了四年时间 , 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家校关系 。

边界|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 头条
文章图片

从平行线到坐标轴
用“家长夜校”重构价值影响域
2017年来到星河分校 , 老师们总说:家长不配合、家长不理解、家长不支持、家长不关心、家长不辅导 , 一长串的“不”……在老师眼中 , 家长素质较低、家校互动很少、学生习惯也非常差 。
如果始终用这样的眼光和心态去建构家校关系 , 那孩子们如何拥有美好未来?于是 , 我们决定主动打开家校之间的物理边界 。 一开始 , 大家建议是一个字“帮” , 希望家长帮组织活动 , 帮检查作业 , 帮教育孩子 。 在这个帮的背后 , 老师“笑了” , 但是家长却“跳了” , 家长很抱怨 , 不断投诉 。
我们意识到 , 家校的边界 , 不是一厢情愿的物理切割 , 而是先要形成彼此的教育共识 , 再来划分责权领地 。 经过二次讨论 , 大家提出开办“新父母家长学校”来改变家长的认知 。 结果 , 家长学校开班第一天 , 来了一群爷爷奶奶 , 孩子们的父母都在打工 。 一个妈妈说:我如果请半天假就要被扣100块钱 , 这是我们家几天的生活费 。
于是 , 我们发了一份调查问卷 , 89.8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办“家长夜校” 。
很快 , 家长夜校就开张了 。 双周五晚上 , 夜校座无虚席 , 来的都是爸爸妈妈 。 不仅有家长 , 还有老师 , 不仅有大型会议 , 也有圆桌派;不仅有妈妈专场、爸爸专场 , 还有亲子专场 , 隔代专场 。 我们通过这一场“道” , 改变了家长们的教育认知 , 双方达成了共识:
这一群孩子 , 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是新移民儿童、是城市的居民、更是社会的公民 , 家校双方不仅要尊重个体 , 也要引领孩子遵守社会契约、城市的规则 , 进而获得身份的认同 。
我们的“价值定位” , 是让孩子具有远大的志向 , 核心的追求 , 我们的“素养定位”是让孩子具备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 。 最终 , 我们的育人目标就很清晰了 , 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当家少年 , 他有着担家之责、爱家之心、持家之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