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 头条( 二 )


从家长夜校的螺旋桨 , 到协同育人的坐标轴 , 我们打开了家校的物理边界 , 靠近了家校的心灵边界 。 同时 , 我们认为星河分校的孩子也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 , 本部建立的33个FSC野外实践基地也向分校的孩子打开 。 于是 , 家校关系又从心理边界走向社会边界 , 学校不断打破分数的茧房 , 家长走出了内卷的剧场 , 而社会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 。
从枢纽站到环岛路
用“共生场”打开空间关系学
有一次家访 , 我拍下一张照片 , 看得心里酸酸的:孩子趴在床上写字 , 没有书桌 , 更不要说有书房或者放书的地方 。 回来之后我跟集团老师们商量 , 决定建设一批家庭图书馆 , 由本部家长与分校家长共建 。
那个秋天 , 我们真的建起了100个家庭图书馆 , 孩子们拿着一摞摞的书、一起安装书架书桌 , 他们的眼睛放着光 。 2020年冬天 , 我们开启了第2批“100个家庭图书馆点亮一片星河”的行动 。
家庭图书馆作为一个育人枢纽站 , 还需要有一个环岛路 , 开启五大行动:常青藤绿化家庭行动、新父母家长夜校、紫藤花亲子行动、橙风铃书香家庭行动以及红丝带家庭互助行动 。 本部家庭结对一位分校家庭 , 在这个城市 , “新移民儿童”有了自己的朋友、伙伴与同行者 。 我们在分校建立了“绿化家庭的10个标准” , 家校一起商讨哪些标准必须坚持 , 比如坚持阅读、陪伴以及与孩子一样热爱学习、学会微笑等等 。
2021年暑假 , 分校毕业生李元昊的妈妈写来一封信 , 她说两年前对语文老师的做法很排斥 , 后来孩子成绩提升了 , 作文提高了、自己和孩子的感情增进了 , 她要向语文老师说一声对不起 。
她提到的语文老师叫孙晔隽 , 一开始班里只有一个家庭愿意开启“和大人一起读”项目 , 孙老师挨家挨户家访 , 买书送给家长 , 从一个到三个、十个、最后全班家长都愿意跟孩子一起读 。 两年后 , 班里的孩子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 , 家长纷纷发来感谢信 。 孙老师从一个人的独唱走向了一群人的合唱 。
那么 , 家长的育人能力是否已有环岛路了呢?
我们提出了星河分校家长的育人能力 , 从适应能力 , 养育能力 , 支持能力 , 合作能力这四个维度量身定制 , 形成了星河分校家长育人能力的建构 。 同时也在分校开设“家长时间银行” , 由我们的义工岗位来积累时间经历 , 用家长学校的“学历”来积累成长 。 所以 , 星河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有毕业证 , 家长也有毕业证 。
2017年到2021年 , 变化的是家长的课程面孔 。 家长们第一次来学校做“晨光爸爸”“故事妈妈”时 , 我见到一位爸爸趴在走廊上 , 在一张纸上快速地写东西 , 尽管写得密密麻麻 , 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战战兢兢 。 慢慢的 , 有的爸爸可以带着孩子们做创意气球的游戏了 。 到了2021年 , 家长们上课已经洋溢出自信和从容 , 所讲的内容有了格局和视野 。
这四年间 , 改变的还有孩子们 。 孩子们表情、神态、着装、课堂呈现的模样 , 已经完全不同 。 四年的育人环岛路 , 涵育的是孩子们的精神气质 。 家与校的融合 , 我们越来越认同学校是美好事物的中心 , 家长和孩子要共成长 , 把全社会作为育人的资源 , 从找准定位、形成补位、促成归位三方面精准定位角色 。 如果用一个数字来形容家校的关系 , 那就是“3”:三维一体 , 三人成众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边界|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 头条
文章图片

从罗盘仪到导航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