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求解科创教育的实践难题

●科创教育如何超越浅层次技能训练 ,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创教育如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避免成为部分人的“精英教育”?
●在传统分科教学的巨大惯性下 , 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 作为重实践、跨学科整合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 , 科创教育在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 , 却也在实践层面有着诸多疑虑和难题 。
对于科创教育 , 有着“创新高地”之称的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 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上下求索——
在园区采访 , 采访人员感受到 , 与零散、个别化的实践不同 , 这里的科创教育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整体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多样性探索的特征 。 在这里 , 科创教育实践不仅是一个与地方不断融合的过程 , 更是一个积极求索、多方受益的过程 。
【开发|求解科创教育的实践难题】在他们的故事里 , 关于科创教育的诸多实践难题 , 或许能找到一些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
让学习真正发生 , 课程体系建设挺在前
在园区 , 科创教育的实践最初来自对教育本质的一些思考 。
“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个原理 , 记住书本上的步骤就可以了 , 还是为了做研究?”
“一堂公开课后 , 教师总是会谢谢同学 , 谢谢他们的表现和配合 。 在课堂上 , 我们关注教得好 , 却忽视了学得好不好 。 ”
……
“这种教师主导的课堂 , 更多的是教师教学方案的完成 。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做过多年教师和校长 , 他发现 , 越是研究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 越感觉到这样的教学有问题 。
苏州工业园区决定把科创教育作为解决问题的抓手 。
“比起分科而教的理想化设定 , 科创教育强调跨学科、综合式的学习 , 更聚焦真实情境和问题 , 是一种学生主导的学习 。 ”沈坚相信 , 科创教育能帮助实现教与学的改革 。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路径而不是终点 , 在工业园区 , 科创教育从起步之初 , 就没有陷于对技术本身的追求 , 没有满足于对学生浅层技能的培训 , 而是在“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方向引领下 , 瞄准了课堂和课程的核心环节 。
一滴恐龙血真的可以克隆出一只恐龙吗?
这学期 , 看完电影《侏罗纪公园》 ,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的学生们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在教师的引导下 , 他们发现 ,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 是了解DNA对生物物种识别的确定性 。 可是 , 什么是DNA?如何提取和检测DNA?随着研究的推进 , 孩子们渐渐感到吃力 。
围绕研究问题 ,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和独墅湖学校、领科海外教育学校结成了科创共同体联盟 , 开发了跨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科创课程“生命的精灵:基因” 。 课程指导教师刘远泽介绍 , 在这样的一堂课里 ,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同做一项研究 , 接力探索 。
在这样的课程里 , 也会有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高新技术和设备 。 但是比起“高大上”的设备本身 , 实现学生科创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更需要搭建起课程这一学习轨道 。
“小学阶段有八千多节课 , 各个学校都差不多 , 但是学校的毕业生是有差距的 。 原因在哪里?在于课程 。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杨春芳对此坚信不疑 。 围绕课程开发 , 学校提出“无涯课程群” , 构建起基础课程、学科跨界课程、实践探索等课程体系 , 在课程中突出学生科创素养和能力培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