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两只羊驼在学校门口的草坪上 , 突然见到陌生的访客 , 伸过毛茸茸的脑袋表示亲近 。 不远处 , 两只梅花鹿结伴在操场边溜达 , 冬季的阳光将鹿的影子投射在操场上 , 操场地面选用了其他学校很少见的蓝色 , 远远望去 , 像鹿在海边 。
站在操场边 , 校长于海龙默默地看着他的九渡河小学 。 而在两年前 , 他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 , 一股“熟悉的童年味道”扑面而来 , 就像他小时候就读的农村学校 , 虽然硬件改变了很多 , 但整个学校的状态、课堂的样貌、师生的关系 , 都跟他印象中的乡村小学相差无几 。 “太像了!”于海龙感慨道 。
学校的变化从空间改造开始
“你要不要接受一个挑战?”当时还是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的于海龙 , 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 , 使命清晰且艰巨:为村里的孩子们办一所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学校 。
九渡河小学所在的怀柔区在北京最北端 , 学校地处燕山南麓的深山里 , 一个叫九渡河镇黄坎村的地方 。 这里耕地有限 , 山坡上多是板栗树、核桃树 。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乡村教育帮扶项目组负责人 , 李希贵选中九渡河小学的原因 , 一是条件一般 , 二是规模合适 , 100多名学生 , 校长可以叫出每个人的名字 。
“不搞大的建设 , 不改变乡村学校的样貌 。 ”李希贵跟即将走马上任的于海龙提出的要求只有这两条 , 也许这才是样本的意义 。 具体怎么做 , 留给承担此项工作的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九渡河小学执行校长于海龙及团队成员 。
“李校长就是这样 , 他会给你大的方向和理念 , 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 再给你充分的权力和空间让你放开手脚去做 。 我的理解是 , 他希望我去传递十一学校的理念 , 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 , 确保激活每一名教师的内生动力;一个是以成长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 给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装上发动机;还有一个是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 让学校拥有持续优质的能力 。 学校的面貌就会有很大转变 。 ”于海龙说 。
2020年1月17日 , “小年”那天 , 于海龙第一次同九渡河小学教师见面 , 一种穿越的恍惚感击中了他 。 作为“80后” , 于海龙在北京市密云区的农村学校完成了义务教育 , 大学毕业后在海淀区工作 。 他所在城区学校的教学场景、学习状态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而在这里 , 他竟丝毫没有陌生感 , 像穿越到了上世纪90年代 。
学校东边一半区域是教师的 , 几排平房前扯着晾晒衣服、被子的绳子 , 地砖上停满了车 , 学生没事不会过来 。 所有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两栋教学楼6间教室里 。 打开学校的库房 , 堆满了崭新的体育、美术器材 。 “为什么不用?”“用不着 。 ”“为什么用不着?”“学生不用 , 考试也不用 , 就在这扔着 。 ”
不像学校 , 没有学生气息 。 怎么办?那就从学校的空间改起:在闲置成为停车场的院落里 , 清出车辆 , 添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和设施 , 改造成运动场和游乐园;将原有占而不用的大量仓库、教师宿舍全部收回 , 改造为教学和学生活动用房 , 原来的平房外面修建避风阁和走廊 , 展示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教室、办公室合二为一 , 师生相处时间增加 , 取消仓库、储藏室 , 书和教学器材直接放到班里 , 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离学生最近;结束全校集体用旱厕的历史 , 改造卫生间 , 新增饮水机;在校园北侧 , 增加了学生自己管理的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
改造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 以育人为中心 , 校园的所有空间为学生服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