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四 )


“顶天” , 在教师们的理解里 , 是确保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实施 , 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 任何“立地”都要围绕着国家对于未来中国公民素养的要求 。
山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 包班教师年龄大、学历低 , 在实施过程中知识、技术等多方面受限制 。 但限制激发创新!九渡河小学教师李佳是一个有着10年传统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 。 对她来说 ,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从语文学科到跨学科课程样态的转变 。 如何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 , 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和摸索中 , 针对学生们反映的“图书区书太乱了”的问题 , 在梳理课程标准和国家教材后 , 她完成了一次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 , 如用数学的“分类与统计”知识统计图书数量 , 并完成书籍分类;运用语文和道法学科知识设计图书的借阅规则 。
学生的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拿一名三年级学生的课表来说 , 前四天安排分科学习 , 加一天的综合课程 , 综合课程需要承载前四天的学习内容 , 让学生们再次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 再理解运用 。 学习以任务或项目等形式开展 , 这些任务和项目将各学科标准和学习目标融合 , 让他们在真实问题的挑战过程中实现素养的落地 。 比如 , 针对留守儿童占四分之一的学生实际情况 , 学校开发了“我是爸妈天气预报员”的学习任务 , 每天为父母播报所在打工地的天气 , 提示穿衣指数 , 让孩子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
“基于实践理解打破学科界限自主探究实践 , 与现实的世界产生联系 ,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 遵循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发展水平、成长规律 。 ”经过两年的阵痛改变 , 从原来传统的分科课程 , 到现在的超学科课程 , 刘秋华这样认识 。 这名有着18年教龄的教师 , 和团队一起设计出“白菜争霸赛”“探寻山泉”等课程 。
“顶天”必须“立地” 。 成长于农村的于海龙非常熟悉农村人说话办事的习惯、思维方式 , “我跟镇里的干部、周边的村干部都非常熟 , 其实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源 , 而且都是宝贝 。 ”之前的教师们都不愿意也觉得没必要跟村里的人打交道 , 嫌他们不懂教育 。 当认识转变后 , 资源也真的就来了 。
与当地农家乐合作供应种植园的有机蔬菜和非遗豆腐 , 开发营销课程 , 帮助农民增收;挖掘山村非遗文化资源 , 结合现代技术如3D打印、LED等开发课程 , 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 , 让非遗文化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因地制宜开发“爬树”“登山”“溜冰”等山村体育课程 , 让农村的孩子找回原始的快乐 , 恢复农村孩子健康的体魄 。
“我们每名教师都是宝藏 , 似乎他们的内心也都在发生变化 。 在我们的战略目标里有一条 , 就是让老师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教育人生 。 其实开始我们不理解 , 但是慢慢知道了尊严的含义 , 把我们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当中 , 让学生变化、让家长认可 , 似乎找到了我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 ”九渡河小学课程中心主任盛金柱说 。
虽然条件受限、资源受限 , 但是这些限制真的激发了创新 。 像豆腐课教师杨坤全 , 其实是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音乐教师郅伟男找来的课程资源;劳动课教师张丽萍充分利用当地九渡河药材基地的资源 , 开发了中药盆栽的课程 , 让中药草也可以像盆景一样走进生活中 。
生活即学习 , 活动即课程 , 孩子也真正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发动机 , 学习兴趣和能力素养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 2021年 , 九渡河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全区统测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 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 , 总成绩从原来的全区倒数进步为全区前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