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二 )


改造前 , 6间普通教室加上4间功能教室 , 一共10间;改造后 , 23间学科教室(包含6个工坊) 。 目前 , 学校已形成学习区、实践区、运动区、游乐区、工坊区等多种功能区相结合、能提供灵活多样学习样态的校园环境 。
“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是十一学校办学准则中的一条 , 在于海龙的理想中 , 九渡河小学应该是学生的乐园 。
空间改造是学校育人模式转型中速赢项目的一部分 , 以快速赢得师生信任和好感 , 这是他跟学校的“破冰”行动 。 利用原有办学经费 , 从企业拉来赞助 , 盘点库房里闲置的设备 , 想办法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 , 而对学生 , 先从“吃”下手 。 改造食堂 , 请来新的掌勺大师傅 。 以前食堂太挤 , 学生都端着饭盆站着吃饭 。 于海龙临时把会议室腾出来 , 让孩子们坐着吃 。 第一天 , 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 , 都激动地问:“校长 , 咱以后都这么吃吗?”“以后都这么吃!”
改造空间的本质是为了让组织结构改造和运行制度更加顺畅 。 之前 , 九渡河小学也是传统学校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 。 学校借鉴美国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扁平化的管理思想改造组织架构 。 在组织舱位图上 , 处于最上方的是战略高层 , 采用多元治理体系 , 包括党支部、校务会、教职工大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 , 下面两翼一个是研发平台 , 另一个是服务支持人员 , 最基座层面也就是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线部门 , 分为高年级学部和低年级学部 。
在这张图上的岗位 , 都不是领导 , 而是服务支持人员 。 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首席服务官” 。
所有资源都围绕着一线部门 。 扁平化的架构保证了教师的需求和各种想法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 非遗工坊的教师赵蕊让学生们采集周边17个村的泥土 , 研究哪个村子的土质最适合制作陶器 , 需要用到专业的土质检测仪 , 学校联系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岩石实验室提供帮助 。
组织结构和制度的改革很难 , 但如果这些不变 , 空间改造只是表面的形式 。 如何让教师们成为你的改革同盟?于海龙上任后的一段时间里 , 挨个儿跟教师聊 。 那时 , 教师们的状态被他形容为小富即安式的“低端稳定” , 改变并不易 。 在一次次“触及灵魂的谈话”中 , 他努力把教师身上想做事、对教育的美好向往激发出来 。 在他看来 , 一个组织里总有10%至20%的人容易改变 , 那就先让这些人“上车”;对于一些不想改变的人 , 那就放一放 , 先不跟他们较真儿 。
3个月时间里 , 薪酬体系、职级改革、双向选聘等7项基本制度打破了原有的规则 , 重新拟制 。 其中 , 薪酬体系是撬动7项制度的基本点 。 之前 , 薪酬看职称、年限 , 难免论资排辈 , 多劳多得体现不够 , 教师动力不足 。 改革后 , 学校的内部职级打破了职称的局限 , 能上能下 , 薪酬向学部主任、班主任等重点关键岗位倾斜 , 充分体现“按劳分配 , 按岗取酬 , 绩优酬高 , 薪随岗变”的原则 , 绩效的具体指标指向利于学校发展、利于学生成长 。 改革前 , 每名教师每个月可分配的绩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 , 改革后 , 至少要拿出几千元重新分配 。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 , 改革如果涉及个人利益 , 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 除了统一价值观、改革基本制度外 , 更重要的是找到“教师成长的发动机” 。 在于海龙的观察里 , 讲课、送出去培训等常见手段 , 对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动性效果一般 。 他把目标锁定在“为教师搭建挑战性任务”上 , 如学校的内部项目都是基于真实问题而产生的 , 只要教师能针对此开发出对学生有益的课程 , 就会累积自己的学术积分 , 在学期末得到组织的肯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