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三 )


当年7月 , 全体教职工大会召开 , 7项制度投票通过率近百分之百 。
“这个时候我心里就有谱了 。 改革最难的点就在这里 , 决定着是否能形成统一的目标 。 ”于海龙说 。
以“顶天立地”的课程为链接 , 乡村与学校互相滋养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 , 而是课程 , 课程的目标是育人 , 这是十一学校秉持的理念 。 于海龙想为山里的孩子提供更多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课程 。
可是 , 最大的挑战来了——没有充足的专业教师怎么开出更多丰富可选择的课程?
“寻找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 , 只要您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2020年6月 , 九渡河小学周边6个村的村口 , 破天荒贴出了一张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海报 。
木匠、厨师、扎灯笼的、剪纸的、养鱼的、养蜂的、养兔子的……让学校意想不到的是 , 陆陆续续竟有80多位村民报名 。 课程中心的几名教师在门口支起桌子挨个面试 。 从业时长、业务能力、口语表达……最终 , 40位手艺人入选 。
怀柔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门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杨坤全就是其中一位 。 浆水豆腐品质优良 , 但是在营销环节上出现问题 。 豆腐课程就以实际生活中的这个难题为任务驱动 , 致力于将好豆腐卖出好价钱 。 教师们从零开始 , 把商学、经济学里适合小学生的条目提取出来 , 又将诚信、服务、质量意识等内容与国家课程标准中德育的要求对接起来 , 形成一条条具体的学习目标 。 一门富有特色的豆腐课程诞生了 。
整个课程的任务就是帮着乡亲们把豆腐卖出去 。 为此 , 孩子们要学科学 , 知道磨豆腐的原理;要学数学 , 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合理定价;还要学语文 , 为豆腐写广告语;他们还要学一点营养学 , 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 有的学到了用5种豆子混合研磨豆腐 , 有的学会了用山泉水制作 , 有的专门为轻食人群定制;这些还不够 , 孩子们又经过了渠道调研、现场看样、谈判洽谈、法律咨询等努力 , 与附近的餐厅、农家乐签订了合同 , 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
有了这样的尝试 , 教师们惊讶于孩子的无限可能 , 孩子们更是打开了视野 , 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调研 。 他们画出了山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图 , 形成了山村生态和学校样态融合的模型 。
借助这一课程的开发模式 , 在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月 , 学校就多了“种植养殖”“乡村美学”“厨艺”等几十门课程 。
以这些农村手艺人为资源 , 学校课程的丰富、多样、可选择就有了突破口 。 比如 , 劳动课程有了扎实的落实点 , 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科学整合 , 并基于课程整合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 , 力求实现“生活即学习 , 活动即课程” 。 不仅劳动课程 , 各门课程都在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 学校还提供技术模块、体育模块、艺术模块三大模块共计18门课程 , 实行走班上课 。 这些课程有“版画”“戏剧”“竖笛”“立体纸艺”“创意拼接”“蹦床”“机器人编程”等 。
如此丰富的课程 , 是怎么打造出来的?“限制激发创新” , 这是教师们经过讨论 , 统一达成的学校办学准则的一条 。
于海龙来到学校时 , 发现学校可以用于课程支持的经费非常有限 , “跟城里没法比” 。 穷则思变 , 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成了宝贝 , 可以变成独具特色的“农味”课程 。
“顶天立地”是九渡河小学课程体系建构的追求 。 “顶天”就是国家的用人目标、国家的课程方案、国家的课程标准;“立地”就是充分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真正的实际状况 , 让真实的生活走到学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