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除了培养“天才”,还想做什么?4所顶级高校“精英班”揭秘( 四 )


我们的导师队伍大约有六十人,每年会有一定的调整,这些老师不只来自信息学院,也来自全校其他院系,如数学学院,甚至包括部分校外的老师,基本涵盖了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向 。在轮转期间,我们要求这些老师不要太快地和学生绑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在轮转结束之后,学生会选择某一个实验室,开展较长期的研究项目 。
在大三结束之后的暑期,图灵班的学生还会有出国实习的机会,通常是在国内导师的帮助下,联系海外的导师 。有部分学生会在暑期结束之后继续留在国外,再进行一个学期左右的研究 。
在管理方面,我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每个月开一次会,群策群力地来商讨图灵班各方面的事务 。此外还成立了一个John Hopcroft基金,接受社会的捐赠,用于图灵班的部分需求 。与国家拨款相比,这个基金的使用相对灵活,在资助学生的科研活动方面起到资金补充的作用 。
图灵班比较年轻,刚刚毕业了两届,所以在教学成果方面,我们还只能看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果,以及他们毕业之后的去向 。比如第一届30名学生,平均下来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CCF的A类论文,其中有多个本科生作为一作发表领域内顶级论文的突破,更有同学获得了理论界顶会的最佳论文奖 。
从毕业后的去向来看,几乎所有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留在北大读博士,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去国外优秀大学读博士,少数硕士 。从这些基本的数字看来,图灵班在培养未来优秀学者方面还是成效显著的 。
张铭:
我补充一点图灵班以前的北京大学计算机类实验班的情况 。在2007年开设实验班之前,04、05、06级同学中,在毕业后继续读博士的大概每年只有不到十个人,之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在高校获得教职的每年只有一两个人 。而从2007级开始,这个数字大幅度上升,大部分同学都会继续深造,仅2007级学生中,就有6名毕业生在国内和国外的高校获得了教职 。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设立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
俞勇:
ACM班是计算机特班,目标是培养科学家,所以我们很注重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这方面的要求相当高 。在专业课程中,我们会通过各种小作业、大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
我们的学生通常是在大二暑假开始进入实验室的 。我不主张学生在一年级就进实验室,因为有些大一新生编程能力很强,但是对真正的科研还没有太多概念,太早进实验室就很容易被当作“码农”,而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 。
从大三暑假开始,我们的学生也会出国实习 。最初是通过John联系康奈尔大学,并把学生送去暑期实习,但现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由申请 。这对他们也是一个锻炼,为将来申请出国深造积累经验 。
另外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的培养理念是先做人后做学问,所以我非常看中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是比较迷茫的,交大的学生也一样,他们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也不知道大一的基础课程与专业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就很容易浪费掉一两年的时间 。我为解决这个问题下了很多功夫,希望让学生们尽快了解和认同自己的专业,从而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 。
此外,我们还开设了一门叫“学子讲坛”的课程,从大一到大二,总共四个学期 。这门课由学生主讲,老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在内容方面,我要求他们尽量不要讲专业的内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们彼此交流思想,从而培养这些理工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