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从“试验者” 到“倡议者”( 二 )


徐丽莉这样的“潮人”固然是推进试点工作的重要一环 , 但如何让更多教师走出原有教学模式的“舒适圈” , 让更多一线教师会用爱用智能教学设备 , 才是将试点工作落实落深的要义 。
教师智能发展平台和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应时而生 。 通过这一平台 , 教师们能够学到最新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精品慕课 , 包括信息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现状与未来、在线教学设计、情感研究等 。 平台还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和测评练习 , 为教师“定制”教学内容 。
“转变教学观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 ”负责其中一个平台研发的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说 。
截至2021年8月 , 共有603位教师登录平台并展开学习 , 教师学员累计学习时长5万余分钟 , 学习课程27门 。 其中学习活跃度最高的教师学员 , 共完成34学时的课程学习 。
显然 , 9个样板间已经无法满足更多教师使用智能教室的需求 。 新学期伊始 , 北外又有了新变化 。 传统的教学楼逸夫楼搭建了大规模的智能化教学空间 , 建成了1间智能教学保障中心、1间分组研讨智能教室、47间增强型智能教室 , 打造了智能教室示范中心 。
这样一来 , 所有在逸夫楼授课的教师都要接受、适应教室的新变化 。 怎么帮助教师更快适应?除了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操作培训外 , 开学前几天 , 信息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开放日” , 教师在任意时间段进入逸夫楼 , 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讲解智能教室的操作 。 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习惯 , 技术人员会推荐不同的操作方式 , 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熟悉智能教室的使用 。
学习新技术、培训新操作 , 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吗?在同为“潮人”的北外法语教师王鲲看来 , 高校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分为教学、科研、行政三个部分 , 应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教学进行改进和数据分析 , 能够同时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 也优化了行政指标表现 , 实际上是“抓到了问题的根” 。
“技术永远不能代替教师 , 技术应该更好地解放教师 , 让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促进者、引导者 , 让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探索式学习、互动式研究 。 ”孙有中说 。
智慧管理
重构教学教研生态
学校内部的教学革命已然发生 , 北外在推进试点工作时 , 还在不断拓展外延 。 虚拟教研室就是北外向外延伸的一个载体 。
以“一路同行”虚拟教研室为例 , 中组部第九批优秀援疆干部、北外专用英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侯俊霞是这一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 。
在援疆时期 , 侯俊霞就十分关注西部地区外语教师的发展 , 每月一次的线下工作坊的交流成为西部地区教师共同教研的主要渠道 。 回到北外之后 , 虚拟教研室的搭建让这一切延续了下来 。
“云教研不仅能让我们和西部地区的教师交流教学方法 , 开展课程建设 , 提升科研能力 , 更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情感的连接 。 ”侯俊霞说 。
由此 , 借助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室等方式 , 北外大力支持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大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等西部高校和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发展 。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进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慧场景之后 , 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和全程指导 , 学校也可以借助数据对教师进行管理 。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信息系统部主任连淑娟主要负责各项数据的抓取、存储、清洗及分析工作 。 她介绍 , 目前北外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 , 一方面是教师管理大数据 ,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大数据 。 教师管理大数据通过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 , 探索建立教师数字画像 , 为优化学校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 “目前 , 各个维度的数据已经打通 , 下一步我们将协同各个部门建立科学模型 , 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