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从“零度”到“阳光明媚”( 二 )


龚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了新闻导语、主体部分 , 继续抽丝剥茧:“阳光明媚是不是常态?为什么用‘居然’?”一个学生说:“这里原来是纳粹的集中营 , 它发生的事情很阴暗、恐怖 , 想象中它是阴云密布的 , 它只配阴云密布 , 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
龚老师接着饱含深情地读了“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 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然后微闭双眼陷入深思:“她在什么情况下微笑?她为什么笑?现在她在这堵墙上 , 在想什么呢?”
教师的情感和睿智与学子们求真的目光碰撞出火花并引发互动 。 学生各抒己见:
“对未来怀有期待 , 渴望被解救 。 ”
“她的温和的微笑在这样恐怖的气氛里 , 控诉了纳粹的惨无人道 , 体现了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和人性的光辉 。 ”
“身在纳粹集中营面临死亡时她可能为憧憬恋爱或新婚而微笑 , 而现在 , 阳光明媚的今天 , 如果她还没有被纳粹杀害 , 那么那一群在阳光下追逐的儿童里面 , 一定有她的身影 , 抑或她的孩子在草坪上欢笑 , 笑声在远处怒放的雏菊花上荡漾!”龚老师对这个问题做了总结 , 仍然有学生不断回答:
“她的微笑给处在苦难中的人以信心、希望和执着追寻美好的力量!”
“她的微笑给人以撼人心魄的力量 , 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抗争精神!”
“老师 , 我明白了 , 这就是这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 ”
至此 , 学生终于弄懂了这篇不朽新闻的深刻的新闻价值 。 我也豁然开朗 , 深深为之震撼 。
龚老师总结说:“文章把‘当下发生了什么’的新闻用‘零度写作’模式 , 上升成‘什么是最美好的’鲜明价值判断 , 不以‘新’吸引人 , 但求宁静美善、世人永共清风明月 , 在平淡的叙述中静静传达了奥斯维辛超越新闻的价值:最伟大的新闻 , 乃是世界的和谐宁静、幸福安康 。 社会除了新闻 , 还需靠平淡、美好来支撑 。 ”
升华
有温度的爱、美、善是永恒的新闻
“作者选择用虔诚讴歌奥斯维辛平淡的幸福 。 当有了虔诚、讴歌、选择 , 新闻就不再是零度 。 ”龚老师进行了总结 , 然后让学生继续思考:人类何谓新?何谓旧?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洗涤?龚老师提高声调、充满激情地问:“假如有一天 , 你拿起笔 , 愿意选择用虔诚讴歌我们人生平淡的幸福吗?”“愿意!”同学们大声回答 。
屏幕上映出一句名言:“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大学》)”
龚老师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注视着学生 , 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同学们用爱与善超越‘零度新闻’ , 用爱与善去对待我们的社会和未来!”
龚老师的这堂课 , 令师生仿佛从黑暗进入了桃花源 , 从冰冷零度来到明媚春天 。 我陷入了沉思:当下我们是更需要新闻还是更需要什么?抬头望向窗外 , 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处天下无道的时代、天将以之为木铎的孔子 , 那个敢于直言的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 那个在逆境中坚守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校长张桂梅 。 “黑色新闻、至仁至贤 , ”这些字眼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 最近那个杀死母亲并用75层覆盖物包裹尸体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判处死刑 , 无疑是令人心灵灰暗的黑色新闻 , 我们如何让黑色走向光明呢?这是当下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
的确 , 人类可以没有新闻 , 却不能没有阳光及阳光下的明媚 。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4日第5版
【普利策|从“零度”到“阳光明媚”】作者:陈爱群 陈继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