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中国故事|学海无涯“乐”作舟:乌海市滨河小学“项目式学习”初尝硕果

当气势如虹的滚滚黄河与狂风怒号的乌兰布和沙漠相遇 , 造就了一座“沙海相应 , 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乌海” 。 每逢春季 , 莽莽黄沙铺天盖地而来 , 却无法掩盖这座绿洲新城的盎然生机 。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小学这所老学校里 , 朝气蓬勃的新老教师们你追我赶 , 争取在“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中开辟一片新天地 。
近日 , 乌海市首届“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展示交流活动”在滨河小学举办 。 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地的专家们纷纷为师生点评、点赞 。 半天的展示活动背后 , 凝结着滨河小学老师们三年多来的点滴心血与付出 。
老师|中国故事|学海无涯“乐”作舟:乌海市滨河小学“项目式学习”初尝硕果文章插图
交流活动留影
小试牛刀:遭遇重重困境
2018年 , 时值滨河小学教师普遍教研热情不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阶段 , 滨河小学校长徐巧霞为此伤透脑筋 。 一天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罗夫运前来乌海市调研 , 碰到了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而发愁的徐巧霞 。
老师|中国故事|学海无涯“乐”作舟:乌海市滨河小学“项目式学习”初尝硕果文章插图
罗夫运前来乌海市调研
两个人的相遇 , 让迷茫的徐巧霞如同拨云见日 。 罗夫运为滨河小学的老师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新观念 , 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和措施 。 时间匆忙 , 罗夫运尚未来得及详细介绍 , 归期已至 。 幸而徐巧霞一直与他保持联系 , 在他的鼓励下 , 徐巧霞开始尝试项目式学习在滨河小学的落地实施 。
项目式学习像一粒稚嫩的种子 , 在这座时常可以欣赏“大漠孤烟直”的城市里 , 悄然无声地发了芽 。
最初 , 老师们对“项目式学习”是一头雾水 。 学校有很多原来农场小学转过来的老师 , 加上年龄比较大 , 接受新事物并不是很顺畅 。 当时项目式学习资料不多 , 为了找到具体的实施方法 , 老师们上网查资料 , 可一行行英文资料让他们望而却步 。
徐巧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 一开始 , 她理解的“项目式学习” , 是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 , 再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都塞到活动里 。 凭着一股热情劲儿 , 徐巧霞动员老师们开始动手实践 。
老师|中国故事|学海无涯“乐”作舟:乌海市滨河小学“项目式学习”初尝硕果文章插图
有闯劲儿的徐巧霞
没想到 , 具体落地时 , 数学老师先站出来反对 , “数学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 不能搞得又蹦又跳 , 本身注意力都不集中了 , 一节课啥也干不了 。 等你们搞成熟了我们再搞 。 ”数学老师承担的课程任务较重 , 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拿出课时来搞实验 。
语文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表示可以从编课本剧入手 , 再结合乌海特色的沙漠文化、黄河文化、葡萄文化进行活动设计 。 老师选了《海的女儿》这篇课文 , 其他的全都交给孩子们自由探索 。
老师|中国故事|学海无涯“乐”作舟:乌海市滨河小学“项目式学习”初尝硕果文章插图
小组讨论
两周时间里 , 他们找来美术老师一起做道具 , 音乐老师也帮忙制作配乐 。 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服装 , 拿着妈妈的口红化妆 , 自己调灯光、排练剧本 , 一遍又一遍地死磕课文 , 琢磨小美人鱼的性格 。 中间孩子们还因为对小美人鱼性格的理解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 , 双方各执一词 , 最后学生导演出来拍板 , 才把风波平息了 。
最终的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赏 , 但是同年级的语文老师提出异议 , “这篇课文到最后还要续写作文 , 学生们能完成吗?”这可难不倒孩子们 , 因为在一遍遍打磨台词、琢磨人物心理的过程中 , 他们已经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 学生们续写的精彩作文给语文老师以莫大的鼓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