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雄|一根网线畅通坎坷求学路( 二 )


2017年9月,第一堂线上课在中咀岭小学3年级的教室拉开帷幕。
90后教师马俊鹏负责这堂课的线下辅导工作。他告诉采访人员,上课前,自己观看过其他学校的线上课程,也私下做过模拟演练,但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他还是有点慌张。
孩子们更是不知所措,“眼睛里有好奇、兴奋,也有腼腆和自卑”。一名同学就偷偷问马俊鹏:“老师,我普通话不好,怎么和电脑里的老师同学说话呢?”
摄像头没对好焦、网络卡住了、没有人抢麦回答问题……首次尝试,留下诸多遗憾,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被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吸引了。
老师们看到了更加专业的技能展示、更加有趣的互动方式、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同学们则被线上所呈现的“外面的世界”抓住了眼球。
马俊鹏总结了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课后反馈,与线上教师进行了沟通。相应地,线上的老师也针对中咀岭小学孩子们“不够自信”的心理状态,将授课内容多次优化。
提供连麦机会、肯定孩子的表现、给参与互动的孩子发放小礼品……慢慢地,中咀岭的孩子们变得主动起来。
一次学校突然停电,他们还是对线上课程恋恋不舍,老师只能拿出手机,用流量播放了剩余的课程内容。
如今,在中咀岭小学,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入常态化。课前,孩子们会自己调试设备、写好导入课程的板书,甚至根据光线拉好窗帘;课上,他们遵守秩序,踊跃发言;课后,孩子们也会积极配合线下辅导老师完成作业,交流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刚从中咀岭小学毕业的马国燕告诉采访人员,过去,她很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讲话,但在线上的阅读、美术课堂上,屏幕另一端的老师和其他学校的小朋友从来不会因为她的方言重或者回答问题不准确而笑话她,反而给她很多鼓励,她也越来越自信了。
今年“六一”儿童节,在中咀岭学区组织的文艺表演中,马国燕担任主持人。“现场有1000多人,我的家人也来了,但我一点儿都没怯场。”她说。
“互联网+”带来思维转变
在中咀岭小学,像马国燕一样从内向、胆小变得开朗、活泼的小朋友不在少数。
清晨,他们会在屏幕里“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鸟/鸟叫醒了云”的问候中,开始晨读。大课间,他们会去操场学习舞蹈,参与“百校同跳一支舞”的打卡活动……
乐中学、学中乐,孩子们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李向龙回忆说,此前,遇到困难,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老师,可现在他们会在班干部的组织下自己想办法,有时还会让老师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地教师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英语教师撒玉宝摒弃了以往“一本书、一根粉笔、课上满堂灌、课下全靠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始借助“精讲+点拨”的形式来梳理知识点。此外,他还会把精心准备的PPT、英语绘本等带到课堂。
一段时间下来,撒玉宝归纳出一套“英语形象记忆法”。为此,他自学电脑绘画,根据课程内容配图,大大提升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小升初时,中咀岭小学的英语平均成绩达到96分,在全县名列前茅。
马俊鹏也不再为自己分配到乡村学校感到苦恼。他坦言,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偏僻遥远、交通不便、生活枯燥的村小,心里还是有点落差,觉得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现在,在校长李向龙和线上强大外援的支持下,他与其他老师一起组建了10多个社团,“充实着,收获着,快乐着,每天都过得非常有意义。”
13岁的马建基在马俊鹏的指导下,参加了全国航模比赛,在2000多名报名者中位列17,获得了去北京研学的机会。他还加入了乐团,学会了架子鼓演奏,被电视台采访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