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海报观潮丨四个关键词看“双减”落地后教育行业“新征程”( 二 )


而职业教育无疑是更大的市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全成熟,与社会企业的衔接度也不够高,导致很多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受到影响。但一方面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技工类行业,现在开始拓展到互联网、金融甚至新媒体等多个领域,这都是新的机会红利;另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就业的壁垒,也为教培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机遇,如就业实习、职后专业技能学习、定向培训等都成为“双减”后的市场机会。
此外,也有不少地区对教培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引导和帮扶计划。例如北京海淀区的“双减”工作实施方案中就提出,针对培训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业务转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
这种教培行业与学校的结合,对不少教育机构和学校来说,都是新的办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双减”落地后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是教培行业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这种组团发展、集群发展的交流平台,长期发展会达到校内教学与教培行业新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为教育行业的“新征途”。
用意
谈到对当前教育行业的现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认为,校外教育培训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的秩序,也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重的情况较为突出,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此前仅从校内一手抓的减负措施或许仍然不够全面。
对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正切中“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主要矛盾点。
可以说,“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更重要的是落实“双减”需要捡起什么。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它从根源上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捡起未成年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捡起学生更加健康多元的成长机会;对于学校来说,“双减”的落地可以捡起更加多元的育人队伍和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让教育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力量。
可见,这场“减负”力图通过对整治校外教培行业与改善校内教育环境两手抓的方式优化当前的教育生态,其本质用意指向教育均衡,让教育回归公益性。
回归
8月17日,北京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单位共同举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对校内教育体系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培训、针对性作业;素质类和学科延伸类课后活动;加强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之类的校外场所作用等。
这些都是针对课后服务水平提升作出的改变。这种在教育质量上做加法的多机构合作拓展模式,可以从教育资源上让孩子“吃饱”“吃好”。
此外,此次北京的“双减”新闻发布会还提出,在课后三点半的丰富时间段内,除了素质教育的课程,还会有课堂的延伸辅导,部分初中还会开设晚自习。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的“双减”措施中还提到,新学期将推进优秀教师跨校、跨学区的流动,将优质教育服务辐射得更广。
这本质上是对地区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的范围内统筹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之间的帮扶,对于平衡区域间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学力量的共享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推荐阅读